第627章 杨后遗言,左嫔上颂(2 / 6)
病死,时年三十七岁。
杨皇后与晋武帝司马炎情好甚笃,六宫政令,皆委托杨后独裁,晋武帝从未过问。就是后庭妾御,为数无多,也往往敝服损容,不敢当夕。
自从晋武帝司马炎即位,至泰始八年,除旧有宫妾之外,只选了一个左家女,拜为修仪。左女名芬,乃是秘书郎左思之女弟(妹妹)。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左思出身寒微,家族世代学习儒学。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
左思小时候学习钟、胡书及鼓琴,都没有学成。父亲左雍对朋友说:“思儿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刺激,勤奋学习,同时擅长道家的阴阳术。左思相貌难看,不善言辞,但是写的文章却辞藻壮丽。他也不喜欢与人来往,有空就待在家里。
左思写《齐都赋》,写了一年才写成,妃白俪黄,备极工妙。
左思嗣又续撰《三都赋》,恰逢妹妹左芬被召入宫中,左思全家搬到京城,于是就去拜见着作郎张载,向他讨教四川的情况。于是构思十年,家门口,庭院里,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左思自己认为见识不广,就要求担任秘书郎一职。等到《三都赋》写成,当时的人并未重视它。
左思认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张衡逊色,左思担心因为自己的地位低微会导致自己的文章被埋没,安定的皇甫谧在洛阳有很高的声誉,左思前往拜访,把《三都赋》呈给皇甫看。皇甫谧称赞赋写得好,为他的赋写了序。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
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起初,陆机到了洛阳,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也在写三都赋,就拍着手直笑,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之后,我将用它来封盖酒瓮呢。”等待左思的赋写出,陆机从心底叹服,认为自己无法超过左思,就搁笔不写了。
《三都赋》长篇巨制,气势宏大,铺排扬厉,文辞壮丽,追摹仿效汉大赋,适应晋统治者歌舞升平的需要,体现了西晋文坛的风气。
它在结构、词藻和音乐上都极具美感。结构上,《三都赋》大量运用“长隔对”,既是对全赋的整体结构有力补充,也焕发出优雅恢弘的气势,比之前只是简单运用对偶修辞的京都大赋有所突破,使得对偶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结构方式。
此外,《三都赋》锤炼词藻,音律和谐,节奏鲜明,语言巧丽有致,不以繁华而损枝,不因音腴而害骨,比起一些汉赋作品,更胜一筹。
左芬得兄长教授,刻意讲求,仗着她慧质灵心,形诸歌咏,居然能下笔千言,作一个扫眉才子。晋武帝司马炎慕才下聘,左思只好应命,并且妹妹左芬既然已经入宫,更衣承宠,特沐隆恩。可惜她的姿貌平常,容貌没有称其才华,晋武帝司马炎虽然召幸过她,终究还是有些嫌弃而没有满足,因为她有才华,但是容貌不够美丽,只是封她为修仪,因此得陇望蜀,复欲广选绝色女子,充入后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