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元恶伏辜,取祸殃家(2 / 5)

加入书签

中拾骨收葬,且将董氏亲属的尸骸,取至袁氏墓前,焚骨扬灰,不使再遗。报应更惨。

汉献帝命司徒王允录尚书事,进升吕布为奋威将军,加封温侯,共秉朝政。

王允再查究董氏党羽,或黜或诛。左中郎将蔡邕,在座兴嗟,为王允所闻,便勃然怒叱道:“董卓乃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为逆贼吗?”

蔡邕起谢道:“邕虽不忠,颇闻大义,怎肯背国向卓?但卓族骈诛,并及僚属,一时生感,遂致叹惜;自知过误,还乞见原!倘得黔首刖足,俾得续成《汉史》,皆出公惠,邕亦得稍赎愆尤。”

王允闻言益怒,竟令左右拘拿蔡邕下狱,众官为蔡邕救解,皆不见从。

太尉马日磾听说后,急忙前往对王允说:“伯喈是旷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汉朝的事,应当让他续写解决后边的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诚孝顺的名声一向显着,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威望吗?”伯喈乃是蔡邕的表字。

王允摇首道:“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会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我所以不便轻恕哩!”

马日磾离去后告诉别人说:“王允大概不能长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

蔡邕非无罪,但处死未免太甚,马日磾之言不为无见。王允竟嘱令狱吏,将蔡邕逼死于狱中。

是时董卓女婿牛辅,方移兵陕州,防御朱儁,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击败朱儁军队,大掠陈留颍水诸县,所过为墟。吕布使骑都尉李肃,先是前往讨伐牛辅,牛辅出兵与战,将李肃杀败,李肃竟遁还。吕布怒责道:“汝如何挫我锐气?敢当何罪!”

李肃因诛杀董卓有功,仍不得迁官,亦怀怨望,免不得反唇相讥,吕布怎肯忍受?竟命左右推李肃出辕,枭首军门;可为丁原泄愤。

遂欲亲自前往攻击牛辅。牛辅素来忌惮吕布之勇,暗有戒心,手下兵士,亦皆惶惧,一夕数惊,牛辅知不可停留,于是收拾金银财宝,带得家奴胡赤儿等数人,弃营夜走。

家奴胡赤儿贪图牛辅财物,竟将牛辅刺死,献其首级到长安城。吕布既然得了牛辅首级,复商诸王允,拟传诏河南,尽诛李傕郭汜诸将,王允抚然道:“此辈未尝有罪,不宜尽诛!”

吕布又请将董卓私财,颁赐公卿将校,王允又不从。王允与吕布虽然同执朝政,但看吕布是一介武夫,未娴熟文事,所以国家政事,往往独断独行,不与吕布商议。吕布又意气自矜,未肯相下,遂致两人生隙,意见不同。

王允与仆射士孙瑞商议,拟下诏赦免董卓部曲,继复自忖道:“彼既党逆,不应轻赦,且俟将来再说。”

嗣又欲悉罢李郭等军,或劝王允委任皇甫嵩出统各部,俾镇陕州,王允亦迟疑不决。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李傕和郭汜等部兵,俱是凉州丁壮,当时有讹言传出,谓朝廷将尽诛凉州人,李郭张三将,互相告语道:“蔡伯喈为董公亲厚,尚且坐罪。今我等既不见赦,复欲使我解兵,今日兵解,明日即尽被鱼肉了!”

当下议定一法,使人诣长安求赦,王允仍不许,李傕等人益加感到恐惧,不知所为,意欲各自解散,逃归乡里。

讨虏校尉贾诩,本在牛辅麾下,牛辅死后,奔投李傕军中,因即献议道:“诸君若弃军东走,一亭长便足缚君,不如相率西进,攻扑长安,为董公报仇,事得幸成,奉国家以正天下;否则走亦未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