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汉和帝夺权除奸(2 / 6)
接受窦太后宠幸,他们便共同策划杀害刘肇。汉和帝刘肇暗中了解到他们的阴谋,便和兄长刘庆谋划起事。
刘庆从小便和刘肇十分亲近,特别受到刘肇的恩遇,经常出入宫廷,留下住宿,与汉和帝刘肇共议私事。汉和帝刘肇即将采取行动,想得《汉书·外戚传》一阅,欲行汉文帝诛杀舅父薄昭、汉武帝诛杀舅父窦婴的故事。
但是汉和帝惧怕左右随从,担心他们都是依附窦氏一族的,为此不敢让他们去找,便让兄长刘庆私下向兄长千乘王刘伉借阅。夜里,汉和帝刘肇将刘庆单独接入内室密谋。
汉和帝刘肇还让兄长刘庆向宦官郑众传话,让他帮忙在书中寻找皇帝诛杀舅父的故事。郑众劝刘肇即刻诛杀窦宪心腹郭举、郭璜等人,但汉和帝刘肇认为窦宪领兵在外,自己冒然行事,恐怕发生兵变,所以并未采纳郑众的建议。
永元四年(92年)三月,袁安薨逝。当时群臣不敢与窦氏抗议,唯独袁安坚定不移,在朝堂与窦氏顽固抗争十次以上,窦太后不听,群臣皆担心他的安危,而他却始终镇定自若。汉和帝刘肇和朝臣皆倚仗袁安。袁安薨逝后,丁鸿接任大司徒。
这个时候丁鸿借用日食一事,奏疏弹劾窦宪一族,暗示汉和帝清算窦宪一族。
汉和帝即命丁鸿兼官卫尉,屯南北宫。这个时候,邓迭已受封为穰侯,与窦宪同镇凉州。
邓迭弟弟步兵校尉邓磊,与母元出入长乐宫,为窦太后所宠爱;窦宪女婿郭举,亦得邀宠。彼此互争权势,两不相容,势将决裂。汉和帝已有所闻,很是焦灼,默想内外大臣,多是窦氏耳目,只有司空任隗,与司徒丁鸿,不肯依附窦氏,尚可与之商量计谋。但若冒然召入他们秘密协商,必然会导致机关漏泄,转而恐怕会迅速招来灾祸。
汉和帝刘肇想来想去,惟有钩盾令宦官郑众,素来有心计,而且不事豪党,且平时曾随侍宫中,可以免除嫌疑。
汉章帝即位的时候,郑众就以小黄门迁升到中常侍,因为聪明机灵,时不时参与到帝王的决策当中。汉章帝也时常在决策上听取郑众的建议,宛如是皇帝身边的顾问一般。
汉章帝去世,太子刘肇登上皇位,是为汉和帝。郑众再一次得到了提拔,直接负责皇宫里的采购和皇室成员的生活起居。
汉和帝即位的时候才十岁,窦氏一族把持朝政,而宦官郑众成为了汉和帝最信赖的人。
当朝的窦太后不愿还权给这位年仅十岁的帝王,借口说皇帝年纪太小,不能正确处理政务为由,继续把握着国家大权。
窦太后还临朝监管朝政,将自己家族的人安排到汉朝廷中的重要位置上,就比如她的兄长被任命为侍中。而窦太后的弟弟,则被派去做了掌管皇城军队的统领。以至于那时候的汉朝天下与其说是姓刘,还不如说是姓窦。
时光好不容易挨到了永元四年,汉和帝一直默默努力,等待机会。这个时候,汉和帝等到郑众入宫侍奉的时候,屏退了左右之人,与其商议弭患方法。一个十四岁的小皇帝,便能谋除权戚,可谓聪明,特别惜信商诸宦官,未及老成,终致日后流弊无穷。
郑众认为,当年陈平和周勃诛杀诸吕成功的关键,是掌控了京城的士兵卫队。所以他告诉年幼的汉和帝,铲除窦家的关键,是要用好皇帝的调兵权。汉和帝受郑众的启发,于是趁着窦宪带人出征,禁军职位出缺的时候,在里面安插了几个肯听命于自己的人。然后郑众让汉和帝下了道诏书,以召窦宪回京辅政为名,准备将其骗入京师,然后伺机诛杀,这样才可保得万无一失。
汉和帝依言,乃颁诏凉州,但言南北两地的匈奴,已经归顺汉朝廷,可宽弛边塞军防之事,大将军宜来京辅政为是。一面往幸北宫,借白虎观讲经为名,召入清河王刘庆,共决大计。
汉章帝遗有八子,除汉和帝及清河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