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残瓷拼出旧年约(2 / 2)

加入书签

干的!他们说只要毁了陈家窑,就能让公公您在官家面前栽跟头!”

一、瓷板上的年约

窑院里的风停了,陈阿狗蹲在地上,一片片捡着刘公公掉的瓷片。孙二娘凑过去看,见他把碎瓷往冯某带来的瓷板上拼,竟拼出了半行字:“正月十五,窑前……”

“这是阿姐和俺娘的约定!”冯某突然喊道,“老窑工说,她们当年约好,等正月十五烧出‘清白瓷’,就带着秘方远走他乡,没承想……”

陈阿狗的指尖抚过字迹,墨痕里还嵌着点釉料,是阿姐常用的“桃花红”:“后面定是‘见杏花’三个字!阿姐说过,她要在窑前种满杏树,等花开了就停窑不干了。”他往窑后指了指,那里果然有棵老杏树,枝干歪歪扭扭的,是十年前阿姐亲手栽的。

朱都头捡起块碎瓷,上面刻着个小小的“冯”字:“这是你娘的记号!可见她们当年是真心想离开,不是什么反贼!”

刘公公看着拼出的字,突然叹了口气:“罢了,咱家也不是糊涂人。前几日接到密报,说梁中书的余党想借咱家验瓷的机会,毁了这窑,再嫁祸给咱家,没想到被你们识破了。”他从怀里掏出块腰牌,“这是官家赐的‘清白牌’,赐给陈家窑,往后谁敢再污蔑,以欺君之罪论处!”

二、杏花下的约定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陈家窑的杏树竟开了花,粉白的花瓣落在新出窑的瓷上,像撒了层雪。陈阿狗在窑前摆了张案,上面放着拼好的瓷板,旁边是孙二娘蒸的元宵,滚着层芝麻,香得很。

冯某提着壶酒,往三个碗里倒:“阿姐,俺娘,今日俺们替你们了了心愿。”陈阿狗端起碗,往窑前洒了些酒,酒渗进土里,冒出些细小的泡,像在应和。

孙二娘看着杏花落在张青的肩头,突然笑道:“当年阿翠姑娘约着要停窑,如今阿狗却把窑越烧越旺,这算不算‘违约’?”

陈阿狗挠了挠头:“不算。阿姐说停窑,是怕被恶人逼;现在世道清了,俺得把她的手艺传下去,这才是她真正的心愿。”他指着案上的新瓷,“你看这上面的杏花,是俺照着老杏树画的,也算圆了她的约。”

远处传来锣鼓声,是郓城县的百姓来赏花瓷,孩子们围着窑院跑,手里举着用陈家窑的碎瓷片做的哨子,吹得“呜呜”响。朱都头站在人群里,喝着冯某递的酒,笑道:“这才是好日子啊!”

三、烟火里的传承

过了清明,陈家窑收了个新徒弟,是个流浪的孤儿,眉眼间竟与当年的陈阿翠有几分像。陈阿狗教她揉泥,孙二娘教她蒸包子,张青就蹲在门槛上看,偶尔喊句“泥揉得太松”“包子褶子少了道”。

那孤儿学画瓷时,总爱在“松三针”旁多画朵杏花,陈阿狗也不拦着,只说:“画吧,多添点活气。”

有天,东京的李员外又来订瓷,见了新徒弟画的杏花,突然道:“这花像极了当年陈阿翠姑娘画的,只是多了点烟火气。”

孙二娘正在蒸包子,闻言笑道:“烟火气才好,瓷要沾着人间烟火,才活得长久。”

窑火“噼啪”响着,映得新徒弟的脸红红的。陈阿狗看着她在瓷上画杏花,突然想起阿姐说的“清白”二字,原来清白不是不染尘埃,是在烟火里守得住本心,就像这包子,面要揉透,馅要新鲜,蒸出来的才是正道。

傍晚的郓城,炊烟混着窑火的烟,在天上缠成一团。孙二娘的包子铺前,张青正给孩子们分包子,陈阿狗和新徒弟站在窑前,看着夕阳把“清白瓷”染成金红色,像无数个过去的日子,温暖而踏实。

(全文约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