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初见杜秋娘(3 / 4)

加入书签

朝堂,经营实业,执笔为剑,护佑忠良……这般活得精彩肆意,是秋娘……做梦都不敢想的样子。”

刘绰看着她眼中真挚的崇拜,一时竟有些恍惚。

“娘娘切莫妄自菲薄。”刘绰放下茶盏,语气真诚,“《兰台文汇》第一期便收录了娘娘的《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此等通透豁达,感悟时光,激励世人,亦是功德。

人生际遇不同,道路各异,但无论是立于朝堂,还是居于宫苑,能守住本心,活出真我,便是不负此生。”

杜秋娘闻言,眸中似有波光闪动。

她入宫以来,听惯了奉承与嫉妒,却从未有人对她说过“活出真我”这样的话。

她展颜一笑,如春花初绽,明艳不可方物:“郡主一言,令秋娘茅塞顿开。”

简单地交谈后,便开始作画。

阳光透过窗棂,柔和地洒在杜秋娘身上,为她镀上一层浅金色的光晕。

她依着刘绰的指引,侧身坐于窗边的贵妃榻上,姿态自然优雅,目光恬静地望向窗外,唇角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刘绰凝神静气,手腕悬稳,炭笔在纸上沙沙游走。

皇帝悄无声息地步入殿内,挥手制止了内侍的通报,又免了杜秋娘行礼,静静立于刘绰身后,观摩着她作画。

直到刘绰告一段落,搁下炭笔,准备歇息片刻时,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

“刘卿画技通神,观人于微,更难得的是心怀韬略。如今武宁节度使张愔病重,上表请朝廷派人接掌军事。徐州地处漕运咽喉,关乎东南命脉,不可不慎。”

他顿了顿,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刘绰,“卿素来机敏,又与张氏有旧,对接管武宁军的人选,可有何高见?”

殿内仿佛连空气都凝滞了一瞬。

侍立一旁的吐突承璀眼观鼻,鼻观心,仿佛泥塑木雕。

刘绰心中警铃微作。

皇帝此问,看似咨询,实为试探。

她如今身份敏感,若直接举荐某人,无论推荐谁,都可能被过度解读,惹来猜忌。

“陛下谬赞,臣岂敢妄议节帅人选?只是……”她话锋微转,带着几分市井闲聊般的随意,“臣自幼长在徐州,马球也是在武宁军中学的,倒是听过百姓闲聊时对武宁军的评价。”

“哦?徐州百姓怎么说?”李纯挑眉,似乎被勾起了兴趣。

刘绰抬眼,目光清亮,带着一丝忆旧的莞尔:“他们说,‘咱们武宁军,啥都能吃,就是不能吃亏。’

幼时只觉得质朴有趣。后来细想,武宁军之彪悍务实,由此可见一斑。

想来,历任能稳坐武宁者,无论是昔年张建封老节帅,还是后来的张愔,皆是能让徐州军民觉得‘不吃亏’,甚至‘有赚头’的能臣吧。”

她的话语轻描淡写,仿佛只是在回忆一段旧日趣闻,分享一点风土人情,全然不涉具体人事,更无半分干政之嫌。

然而,听在精于权衡的李纯耳中,却是另一番意味。

他瞬间领会了刘绰的弦外之音:徐州地位特殊,民风强悍,且连接漕运,利益盘根错节。

空降一个陌生的、可能损害当地利益的节度使,极易引发动荡。

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一个既能代表朝廷权威,又能延续现有利益格局,甚至能给徐州带来更多好处的人,实现平稳过渡。

他脑海中迅速闪过几个名字,最终定格在东都留守王绍身上。

王绍老成持重,精通漕运事务,且与徐州原有的张氏势力无直接冲突。

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让王绍给武宁军带点见面礼……

一个念头在李纯心中成型。

再看向刘绰的目光中,探究少了些许,赞赏多了几分。

“刘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