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禅修其十六(2 / 2)
贵们的慷慨捐赠,犹如甘霖滋润大地,为佛教慈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僧只粟制所带来的财富积累,更是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使得佛教寺院得以开展形形色色的慈善活动,犹如春风化雨般帮助更多的人。另一方面,大乘佛教的六度精神,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信徒前行的道路。它要求信徒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六种方法来修行,其中布施就如同太阳般温暖,意味着慷慨地给予他人帮助和财物。这种精神如同一股强大的动力,激励着佛教徒们如飞蛾扑火般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佛法。
到了宋代,佛教界犹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慈善事业的宣传愈发深入人心。他们强调做慈善事业恰似播撒善的种子,不仅能在现世消弭灾祸,收获幸福,还对来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观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使得更多的人欣然参与慈善活动,渴望通过积累善缘,收获更为美好的来世福报。同时,佛教界也通过各种方式,或讲经说法,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或举办法会,似盛大的庆典,热闹非凡,向社会大众传播慈善的理念和意义,进一步推动了慈善事业如滚滚洪流,奔腾不息。
清末民初,中国佛教界逐渐自觉地认识到,要振兴明清以来极度衰落的佛教文化,唯有继承和发扬释迦创教以来的优良传统,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这其中,继承和发扬佛教的六度布施精神,积极兴办服务于社会人群的慈善公益事业,成为比较普遍的共识。民初由欧阳渐和李翌灼等最早成立的现代佛教团体——佛教会,明确地将救济、劝善和化恶作为世间的三大事业。他们还在《要求民国政府承认条件》中,将赈饥、援溺、治病、保赤、救灾、济贫、扶困、利便和劝俗戒杀戒盗等,看作是救济社会的必要工作。佛教会因此得到孙中山的充分肯定和亲自批复立案。后来相继成立的佛教协进会、维持佛教同盟会、中华佛教总会等,都竞相将兴办慈善公益作为其主要事业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