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中科院猪饲料研究所(2 / 3)

加入书签

难点,不在于技术有多么的高精尖。

而是复杂浩大的计算量。

不但需要提升火箭的运载能力,还得掌控星箭分离技术。

就是通过各种复杂的计算,设定好程序,让小卫星能预定时间、地点分离出火箭,进入预定轨道,还不互相发生碰撞。

更难的计算,还是在每一颗卫星出舱的瞬间,如何保证火箭飞行稳定,如何避免卫星内部电子设备产生无线电干扰。

所以,这些都需要一位又一位的军工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计算。一次性发射的卫星越多,也就意味着计算的工作量呈指数级上升。

同时,更麻烦的是,卫星的制造部门需要重新设计小卫星的接口和体系,不模块化设计,就很难做到一箭多星的发射。

所以,一箭多星的技术并不难,就像东方大国早在81年,就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连隔壁的阿三,都在未来17年一箭发射了整整104颗卫星。

只不过难的是浩瀚如星海般的计算量。“我们没有那么大运载能力的火箭。”“这好说啊,我去隔壁的‘冬风借!”陈今朝拍着胸脯道。

你说其他问题,我还不好说什么。

但是需要部队的‘大原木’,不就是几个电话的事儿?

“今朝同志,请你出去,我们要开始工作了。”“好嘞!”

时间,就像男人的肾和膀胱,越不好用,过去得越快。

很快,随着难点技术的一项项攻克,‘天眼’计划的第一颗试验卫星成功制造!运载火箭也已到位。

预定发射日期,就在三天后。

消息传出,率先震惊的却是千里之外的京城各个部委单位。真造卫星?

还真造出来了!

这里面,还有我们的一份贡献!?

那么快?

还有三天时间,‘天眼’项目的第一颗卫星就要发射了?!当这条消息传出后,顿时吸引来各方的视线。

不,准确得说,目光齐聚!。

备受瞩目!

毕竟,那么大的项目,如此浩大的工程,以及从一开始京城‘打秋风时就闹出来的大动静,不引人关注才怪。特别是在这千禧年左右的时代里,每一次升空本就罕见且振奋人心。

又不像后世,所有人对于太空相关进展的消息,都习以为常的‘麻木’了。成功仿佛是家常便饭般的理所当然,失败了才是大新闻。

所以,现在投来的关注目光众多,关心的电话如潮,也是不奇怪的。顺着打来的电话,陈今朝也光撒请帖。

除了重要的领导,东方大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总师们,曾给这个‘天眼'项目提供过帮助的大牛院士们,“九六三”连京城曾经‘施以援手’的部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都特别邀请了。

但凡受邀观摩的单位、个人和领导,几乎没有拒绝的。因为不出意外的话,

这将是东方大国‘民营企业的第一颗卫星发射,也算是见证历史了。更别说这还是陈今朝的项目。

尽管现在仍旧没多少人知道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他的‘天眼'计划是有多么‘丧心病狂’,但是如今在东方大国军工科研界,‘陈今朝’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

所有人都相信哪怕只是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的低轨卫星,陈今朝都能把它玩出花来。

可能是消息传得有些太快了吧,到后来,连央妈都在请示过后,打来采访录播的邀请。

陈今朝也应允了,虽然谁也不知道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台给你搭好了,那天把戏好好唱。”

当所有准备工作再次核准后,陈今朝宽慰地拍着朱瑞麟的肩膀说道。

朱瑞麟嘿嘿一笑,笑得很是狡诈奸猾。

三天后,‘九泉'卫星发射基地。

今天,天气晴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