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军改前夕!(5 / 8)

加入书签

nbsp; “容朕一观。”

    赵策英面色凝重,摆了摆手,自有宫女奉上一杯泛黄的清水。

    淡淡的清香传来。

    嗯?

    江昭捧过清水,有些意外。

    蜂蜜水?

    于是乎,君臣二人,一人抿着蜜水,一人观读奏疏。

    一篇军改奏疏,足足有十页左右。

    赵策英读着,不时点头,予以认可。

    相较于冗官来说,冗兵显然是更难解决。

    文书中,军改主要改三点:

    一、权责重新划分。

    二、兵卒厘清、卸甲归田。

    二、军饷改革。

    权责重新划分,主要是针对兵部、三衙、枢密院的权责予以厘清。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自古以来,受限于官制更替的缘故,掌管军卒的司衙并不一样。

    西周,司马府掌兵权。

    秦汉,太尉府掌兵权。

    魏晋南北,五兵尚书曹纳入尚书省,主掌兵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兵部掌兵权。

    不过,不难窥见,自西周至隋唐,都是单一的司衙执掌兵权。

    大周不一样,兵权三分。

    枢密院掌调兵权、三衙掌练兵权与赏罚权,临时统帅掌统兵权。

    至于兵部,责权已经偏向于辅助,主管粮草、舆马、器械。

    该说不说,这一套掌权流程,还真就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枢密院掌调兵,可枢密院长官是文官,也即意味着武将调兵受文臣限制。

    三衙,也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

    三衙掌练兵权,本质上是武将管练兵。

    士卒的管理、训练、升降、赏罚,都是武将责掌控。

    不过,与之一并实行的还有“更戍法”,士卒与将领频繁更替。

    这就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难以有凝聚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