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暂时担上两京一十四路!(2 / 7)

加入书签

sp;  通常来讲,大概了五六十份的样子。

    这样的奏疏量,要是六位内阁大学士都一起办公,注定不可能办得完。

    于是乎,就有了内阁大学士的“分工”一说。

    六位内阁大学士,有的可能负责三司奏疏,有的可能负责吏治奏疏,有的可能负责地方上的奏疏……

    关于披红的分工,主要是首辅负责安排,可能三五日轮换一次,也可能百十天轮换一次,这主要跟首辅的习惯有关。

    唯有如此,几位内阁大学士分工披红,方才有可能实现治政天下,政务不堵塞。

    其中,首辅并不负责单一的奏疏。

    首辅的职责是安排其他五位内阁大学士的披红分工,并“读”其他五位内阁大学士披红好的奏疏。

    这一来,理论上一道奏疏就会经过两位内阁大学士的法眼,其中一位是首辅。

    最终,通常来说有三种奏疏会被“公然议政”,二次披红:

    其一,首辅认为披红有争议、较为棘手的奏疏。

    其二、涉及担责的奏疏。

    但凡是涉及赈灾、春闱、祭祀等可能有大幅度担责的奏疏,不管担责的可能性有多小,都会被列入“公然议政”的行列。

    其三,一些将要颁布的政令。

    以两京一十四路的体量,内阁一天大概会有十几道大大小小的文书颁下,这也是绝大多数翰林修撰草拟诏书的工作来源。

    相比起其他几位内阁大学士来说,内阁首辅一天要观阅几十道奏疏,并考量一些将要颁下去的政令,自然不会轻松。

    苦,也实属正常!

    当然,苦归苦,权力也大。

    首辅有着检查披红的职权,也即意味着首辅有着票拟建议的最终决定权。

    通过票拟建议的决定权,大概率能影响皇帝的决策。

    要是遇上一些怠政的君王,一天几十道奏疏的批示实在太累,大概率会直接采取内阁的建议,相权便可被无限放大。

    苦,但也爽!

    五十余道文书,置于木几一角。

    江昭摇摇头,沉吟着,拾起了其中三道。

    这是较为重要的三道文书。

    第一道文书,为两浙水系两位封疆大吏上奏,记载着两浙水系的占城稻种植结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