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王安石要变法?(3 / 5)

加入书签

程太过急切,甚至滋生为党争。

    顺应变法者,无论有德才否,都是一步登天。

    不顺应变法者,即便再是沉稳持重,也是贬谪下放。

    这样的做法,结局就是滋生一批“改革派贪官”。

    借着改革之名,捞得比谁都狠。

    一场改革,百姓可谓是越发苦楚。

    就连王安石的名声,也是千年以后方才有所好转。

    关键,王安石的名声差并非没有道理。

    失败的改革,造成的破坏简直比奸臣还吓人。

    区别就在于,改革还有改革精神值得称颂。

    “江尚书,且一观此法。”

    王安石可管不了那么多。

    他就知道,江昭有意变革!

    一页褶褶巴巴宣纸,传了过去。

    江昭取过,举目望去。

    宣纸上是两道变法内容,一名青苗法,一名市易法。

    青苗法,核心是让朝廷放贷。

    农耕时代,收成相对晃动,可能上一年丰收,下一年就是欠收。

    一旦欠收,百姓手中的粮食就不够上交赋税,往往就涉及向民间大户借钱。

    高利贷,九出十三归,价格自然是不菲。

    并且,借高利贷还存在风险,要是下一年也欠收,百姓就可能走投无路,唯有卖地求存。

    青苗法的核心,就是以较低的利息向民间放贷,避免存在卖地求存的情况。

    市易法,核心是朝廷出手调节物价。

    一些物资,可能上一年不稀缺,下一年就市场短缺,贵到平民百姓买不起。

    市易法,主要就是让朝廷在物资丰富的时候大幅度收购,从而适当拔高物价,并在物资稀缺的时候卖出去,从而适当降低物价。

    两相结合,维持物价平稳。

    江昭认真观读,王安石则是静静的等候。

    约莫半柱香,宣纸还了回去。

    江昭并未表态,反而问道:“王少卿为何不找曾阁老,亦或是文太傅,反而来找江某?”

    涉及变法,肯定是志同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