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恩科主考官!(2 / 4)

加入书签

p; 作为主副考官,江昭与王珪更多的是起统筹作用。

    约莫三日,十七人命出的五十一题,便落到了两人手中。

    这一来,主副考官要做的就是掌控考题难度,并分析考题的深度。

    拆分有深度的考题,想方设法合拢为一,改成新的命题。

    又是一日,

    三道科考题已然作出。

    一考,帖经墨义。

    题引《尚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试以“养民”、“善政”之论,论赋税、水利,教化。

    二考,策问时务。

    河北禁军空额三成,陕西戍卒老弱过半;岁赐辽夏银绢百万,而边储仅支半岁。当效汉文帝“与民休息”缓图强兵,或循商君“驱农战”立见成效?

    三考论、判、诏、诰、表。

    “今岁关辅,京东诸路稍旱,麦禾欠收,州县官吏或有科率扰民者,迁延政务者,宜下一诏书,宣示朕之恤民,诫吏之意。”

    三道科考题,中规中矩。

    硬是要说有什么稀奇的,那就是最后一场考了“诏”,以往多是考“论”。

    命题出好,呈递新帝与六位内阁大学士观望。

    一经呈递,连着近十日,都没有任何回应。

    不说行,也不说不行。

    但实际上,不回应就是行。

    不出意外,七月下旬下了谕旨,几乎是卡着时间钦定的命题。

    八月初一。

    贡院。

    苦读举子,连绵不断。

    熙熙攘攘,水泄不通。

    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不是假话。

    这些功名利禄,的确是存在于科考一途。

    一旦考上进士功名,日后起码是一地县太爷,执掌十余万人的生计。

    如此,也就怪不得科举盛事受到追捧。

    这是真有“颜如玉”和“黄金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