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舆论(1 / 3)

加入书签

雾江污染事件的突发,如同一块巨石砸入本就暗流汹涌的江泉政坛。尽管副市长秦风在应急会议上冷静部署,稳住了应急处置的基本盘,但真正的风暴,却在他最熟悉的领域——舆论场上,以更阴险、更猛烈的方式骤然降临。赵达康派系深知,在事实调查清楚之前,谁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谁就掌控了事件的定性权,进而能影响上级的观感和最终的问责方向。

紧急会议结束后不到两小时,一场针对秦风的舆论围剿,便在有组织、有预谋的操作下,迅速展开。

首先发难的,是几家与赵达康关系密切的本地主流媒体及其网络平台。它们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了视角相似、论点集中的“深度报道”和“时事评论”。

《江泉日报》在显要位置刊发题为《雾江之痛:洪水冲刷出的历史欠账》的评论员文章。文章用大量篇幅,深情(并刻意)回顾了江泉市过去几十年作为工业重镇的发展历程,列举了一系列曾经辉煌但污染严重的传统企业,着重强调了“特定历史阶段”为追求Gdp而付出的环境代价。笔锋一转,文章“痛心疾首”地指出:“这场暴雨,如同一位严苛的历史考官,将我们过去粗放发展埋下的环境隐患,无情地冲刷了出来!它警示我们,历史的欠账,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自动消失!”文章通篇将事故原因归结于“历史积弊”,巧妙地回避了任何对当下监管责任的直接追问,却字里行间弥漫着对“现任管理者未能有效化解历史风险”的暗示。

更具杀伤力的是“江泉在线”新闻网及其关联自媒体矩阵推出的系列报道:《生态长廊下的阴影:新项目如何面对旧伤疤?》。这些报道直接将雾江生态文化长廊项目与此次污染事件挂钩,采用一连串设问句:“当我们雄心勃勃地描绘滨水生态蓝图时,是否对脚下的污染底数有过清晰的评估?”“投资数十亿的文旅项目,其环境承载力能否经得起历史遗留问题的考验?”“在旧账未清的情况下,急于上马新项目,是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这些提问,看似理性探讨,实则将污水巧妙地引向了项目主导者秦风,暗示他的政策取向“急功近利”,甚至可能“为了政绩掩盖风险”。

与此同时,一批网络“大V”和“知名博主”开始集中发力。他们转发相关报道,并配以极具煽动性的评论:“心疼母亲河!”“纳税人的钱不是用来掩盖问题的!”“要求彻查监管责任,给百姓一个交代!”一时间,线上线下,形成了一股要求“反思历史”、“追究责任”的强大声浪,而所有的矛头,经过精心引导,都若隐若现地指向了分管环保和文旅的副市长秦风。

这股来势汹汹的舆论风暴,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治压力。

市委书记周海洋的办公室电话,接连不断,有来自省级媒体的询问,有来自兄弟城市的“关切”,甚至可能还有来自更上层的不具名的“提醒”。周海洋的脸色变得凝重,他再次召见秦风,语气虽然依旧保持支持,但多了几分审慎:“秦风同志,舆论反响很强烈啊。应急处置要抓紧,事故原因调查更要加快!一定要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现在很多人都在看着我们,看着你!”

这番话,既是支持,也是沉重的压力。周海洋需要秦风尽快破局,以稳定大局。

市政府大楼内,气氛更加微妙。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层干部,见到舆论风向,开始有意无意地与秦风保持距离。走廊相遇,笑容变得勉强,交谈变得简短。甚至在机关食堂,秦风所在餐桌周围,空位也明显多了起来。这种无形的孤立,比公开的指责更让人窒息。

赵达康和孙耀东则趁机加大攻势。在几次小范围的工作协调会上,孙耀东以“回应舆论关切”为名,反复强调要“深刻反思监管漏洞”,甚至提出“必要时可以对在建重大项目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