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林登·约翰逊时代的落幕(3 / 6)
2.加速ES EVM系列的硬件升级,目标32位字长和512K内存;
3.在下届莫斯科博览会上推出类似系统,反击IBM,提醒盟国,我们在技术方面仍然具有领先地位。”
深红的出现,不仅仅是一场风暴,还造成了很实际的影响,在莱比锡贸易博览会的当天晚上莫斯科方面就得到了详细报告。
然后柯西金安排了苏俄科学院计算机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前往,这批专家第三天就抵达了莱比锡。
以上是带队专家伊万·彼得罗维奇·科瓦廖夫发回莫斯科的电报。
柯西金在拿到电报的时候内心非常焦急,这还是我们认知里的华国吗?
他喊来留在国内的计算机领域专家,鲍里斯·巴贝扬,列别捷夫精密机械与计算机工程研究所的所长,外号叫苏俄超级电脑之父。
此时的鲍里斯才三十多岁已经做到了所长,苏俄解体后,他担任了英特尔软件与解决方案事业部架构总监。
柯西金将桌上的报告递了过去,“巴贝扬同志,这是科瓦廖夫同志从莱比锡传回的报告。”
鲍里斯接过后,看入迷了。
这个时代的专家们,画图都是一把好手。
所以科瓦廖夫的报告不仅仅有文字,还有图,包括了他对深红架构的预计,深红一号的图形化界面以及电子表格,都有配图说明。
鲍里斯一边看,一边内心在思考。
大概十分钟后,鲍里斯抬头道:“柯西金同志,华国的进展远超我们的预计,根据报告来看,他们至少比我们领先了5年,最少五年。
如果要考虑到大规模生产,考虑到产品本身的稳定性,考虑到技术储备,也许时间会更长。”
鲍里斯喉咙干涩,他实在难以想象,华国同行实现了如此超越。
在50年代蜜月期,华国派过各行各业的人才前往苏俄学习交流,据相关统计,从1950到1965年,华国赴苏俄留学的学生及实习生达16000人左右,计算机领域自然也不例外。
当时的留苏预备生要到燕京俄语学院学习一年,在语言学习的时候留学专业就已经确定了,直接由苏俄籍教师进行授课。1956年五四青年节的时候,俄语学院的校长宣布要从预备生中选派100人到苏俄去学习电子计算机,实际去了80人。
这批人出发前由华国科学院筹备处的华罗庚教授给他们讲话。
鲍里斯对这些华国来的年轻人记忆犹新,学习刻苦,每天埋头苦读,很少和同学出去玩,对苏俄拥有的计算机很是羡慕,有机会实操则会争着上机实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