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这怎麽可能!(52K)(4 / 6)
你……你好自为之吧。」说完拂袖而去。
第二天,中环德辅道中一栋写字楼内,环球航运公司的办公室气氛紧张。
秘书匆匆跑进包玉刚的房间,声音颤抖:
「包总,滙丰银行的经理在会客室。他们要求我们立即偿还50万美元的短期贷款。我们帐面上只有30万美元,怎麽都还不了啊!包总,现在该如何是好?」
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靠「以租养船」生存:买二手船,租给客户,用租金还贷款,再买新船。
1961年,他的船队规模不大,可能只有寥寥数艘二手货船,年收入不足200万美元,帐面现金更是只有可怜的30万美元。
航运是个现金流紧张的行业,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崩盘。
昨天,包玉刚已预料到这一幕。他连夜联系了一笔短期借款,自以为能应对滙丰的压力。他走进会议室,沉声道:「我们还!」
话音未落,恒生银行的经理在前台引导下走了进来:「包先生,别忘了我们还有20万美元的贷款,也请一并结算。」
滙丰代表紧接着补刀:「鉴于你们资金炼断裂的情况,长期贷款的合同风险条款可能提前触发,要求全部偿还。请贵公司做好准备。」
包玉刚心头一震。航运公司的生死存亡取决于流动性和偿债能力。滙丰的50万加上恒生的20万,总共70万美元的抽贷,远超他帐面上的30万现金。
若长期贷款也提前收回,他的船只将被银行拖走,公司将彻底崩盘。
尽管货船未来会因全球海运爆发而升值,但那是几年后的事,眼下他毫无还手之力。
「抱歉,我去打个电话。」包玉刚走出会议室,拿起旋转拨号电话,一圈打下来,却无人愿意伸出援手。
滙丰和怡和的联合施压,已将他逼入绝境。
他颓然靠在椅背上,脑海中回响起何善衡的话:「在香江这个地界,还是英格兰人说了算。」
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殖民地商人的无奈与屈辱。
就在绝望之际,电话铃声再次响起。一个陌生的声音传来:「董先生,我是纽约第一国家城市银行的业务经理,爱德华·杨。我想您需要一点小小的帮助,不是吗?」
包玉刚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你是林爵士找来的?」
爱德华点头确认:「没错。纽约第一国家城市银行——也就是未来的花旗银行——可以帮您将债务打包重组,彻底偿还滙丰和恒生的贷款。」
纽约第一国家城市银行(FirstNationalCityBankofNewYork)在1961年尚未更名为「Citibank」(1976年才改名),其香江办事处主要服务阿美莉卡企业和国际巨头。
包玉刚知道这家资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