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人证物证俱在,岂容你抵赖(1 / 2)

加入书签

“等等。”林盛叫住了他,“爹,这件事,您不必亲自出面。您去安抚好文思远,让他出面联络那些儒生,他是读书人,做这种事最合适。”

“至于买书和伪造信件,交给府里的管家去办就行。”

“我们父子,只需要在幕后,静静地看着那小畜生,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

林盛的脸上,重新浮现出那种温文尔雅的笑容,只是这笑容,在昏黄的灯火下,显得格外森冷。

他仿佛已经看到,程凡被官兵押上囚车,游街示众,最终在菜市口人头落地的场景。

…………

岳阳县学,晨光熹微。

朗朗的读书声,从一间间斋舍中传出,混着清晨的薄雾,带着一股圣贤文章独有的墨香。

程凡坐在学堂的角落,身姿笔挺如松。

这几日,她白天在县学苦读,夜晚则回家照顾家人,调理伤势。

孙神医的丹药加上李德海送来的伤药,父母的伤情已经稳定下来,只是身体依旧虚弱。

大姐程英的腿伤也在好转,只是那心里的伤,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愈合的。

“静!”

堂上,年过半百的孙夫子轻咳一声,原本嘈杂的学堂瞬间安静下来。

孙夫子是岳阳城有名的老儒,学问高深,为人方正,对程凡这个关门弟子更是青睐有加。

他的目光扫过堂下众学子,缓缓开口:“今日,不讲经义,老夫只问一句。”

“《大学》有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儒学之纲领。然,何为‘格物’?尔等,谁能以己之见,解其真意?”

此问一出,堂下顿时议论纷纷。

“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原理。这是儒学经典中最基础,也最富争议的概念之一。历代大儒,对此解释各不相同。

一名家境优渥的学子起身,拱手道:“回夫子,学生以为,‘格物’乃是穷尽天下之理。读书万卷,明辨是非,方能致知。”

这是最普遍的说法,中规中矩。

孙夫子不置可否,又看向另一人。

“学生以为,‘格物’是内省其心,扫除心中私欲,心明则物明。”

这又是心学的说法。

几个学子接连回答,都未能让孙夫子露出满意之色。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程凡身上。

“程凡,你说。”

程凡起身,不卑不亢,声音清朗:“回夫子,学生以为,诸位同窗所言皆有其理。但‘格物’二字,不应只在书斋里,也不应只在心中。”

“哦?”孙夫子眼中闪过一丝兴趣。

程凡继续说道:“学生以为,‘格’,亦有‘至’、‘达’之意。格物,便是要亲身接触事物,探究其本质。”

“读农书,方知稼t之艰难;入工房,方知器物之精巧;行于市井,方知百姓之疾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若读书只为做官,格物只为修心,那天下万物与我何干?百姓生死与我何干?此等学问,不过是空中楼阁,自欺欺人罢了!”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知晓一粒米从何而来,从而心怀敬畏;是明白一条渠如何兴修,从而造福一方;是看清世间不平事,从而立志扫清寰宇!”

“这,才是学生心中的,格物致知!”

一番话,掷地有声!

整个学堂,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程凡这番离经叛道却又振聋发聩的言论给惊呆了。

他们读了一辈子圣贤书,想的是金榜题名,想的是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