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红薯收成:三十万石!(2 / 2)
/p>
因为人真的吃不完。
“如果后面红薯太多,这些红薯,其实也是可以拿来喂猪的,比土豆更适合喂豕。”
徐光启和宋应星躬身称是。
如果泛滥到以上几种办法都不能解决,那好像喂豕也就变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少喂进去的红薯,会变成肉,到时候逢年过节,一大家子人,也能过一个肥年了。
叶铭最后嘱咐道:“收获之后,一定要按照本侯一开始说的方法,好好保存,作为豆种,到了明年,红薯的规模,应该就能超过今年土豆的规模了。”
宋应星回答道:“超过今年的土豆规模,没有问题,其实今年土豆的产量,很好估算的。”
朱由检来了兴趣,忙问道:“宋卿,有多少?”
宋应星回答道:“回陛下,按照现有的产量估计,最少有三十万石。”
朱由检暗自咋舌,乖乖,三十万石。
要是按照以前的粮价,三十万石的粮食,那差不多就是三十万两了啊!
就这么阴戳戳的种了一季红薯,就创造了三十万两的经济价值出来?
会不会有些过于变态了?
叶铭说道:“应该差不多,也有可能会更多一些。”
土豆比红薯早了一季,京郊的土豆种拉到陕西去的时候,是十万石。
当季的红薯,是差不多接近一万石。
一万石的红薯,按照先生红薯种植的密度,一亩红薯差不多就是一石的种薯。
所以这些种薯,在这一季的时候,种了差不多一万亩地。
一万亩多不多,听着多,实际上还好,也就是一个长宽各三公里的一个正方形而已。
对于温榆河的广袤地界来说,不算太多。
但是也占据了好几处荒坡,所以夏天的时候,这些荒坡一下子就不慌了,全部变成了被红薯叶子占据的绿意,远远看去,倒是给温榆河增添了不少的绿意。
一万亩,按照一亩收成三十石来计算,确实这一次的收成,绝对会超过三十万石。
三十万石,就不是温榆河能够消化的了,这些红薯,的一样会按照今年早些时候的土豆一样,分发到各省种植。
推广的速度很快,明年的时候,这三十万石的红薯,又会变成多少?
八百万石?九百万石?
那后年呢?
崇祯五年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