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经济特区被两大强国伺候的华夏(1 / 4)

加入书签

众人开会开了很久,但始终拿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

市虽然只是销售商品,但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的缩影。

百货商店的模式代表的是上一个,物资匮乏,什么都讲究国家分配的年代,百货商店根本不存在什么竞争,几乎是老百姓采购大件商品的唯一选择,自然可以活得很好。

现在随着私营经济的展,社会的整体经济状况已经和上一个时代大不相同。

百货商店跟所有公营单位一样,也面临着私营的竞争。

如果不彻底舍弃旧的一套,跟市这种新型模式竞争是绝对会失败的。

不过现在百货商店的形势虽然不好,但也还没到不改革就会死的悬崖边上,所以相关的领导也未必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会议的最终结果也只是让各个百货商店的负责人注意学习鸿运市的先进经验,针对各自百货商店的具体情况做出改革。

这话听着是没错,但这样子做出来的改革也只能是小改革。

有些百货商店想学习鸿运的服务质量,回头去改革训练自己的售货员。

可是无缘无故的训练只会增加售货员的怨气,或许有领导盯着的时候售货员能拿出笑脸,可没领导盯着的时候态度只会比之前更差。

鸿运的售货员也不是天生爱笑,市在严格训练她们的同时,也支付了足以匹配严格训练的工资。

百货商店光学个微笑待客的训练模式,工资不到位,售货员笑个屁啊。

只是工资的大幅度提升又牵扯到其他方面的改革,还是公营单位的百货商店当然没办法轻易学习。

还有百货商店想学鸿运的促销和活动套路,照模照样地学了一遍,结果客流量一点都没增加,都是瞎折腾。

因为如今鸿运的供货渠道完全是百货商店学不来的。

就好像李世民动玄武门之变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本身就有着远太子李建成的功劳和势力,加上手下一群精兵强将,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玄武门之变才能轻易成功。

别人光看到一个玄武门之变,却没李世民那种背景和实力,硬模仿玄武门之变的操作,结果当然非常的小丑。

大部分百货商店对鸿运的学习和模仿都是瞎折腾,倒是有些供销社,借着自己距离老百姓更近,开始主要进一些老百姓很容易急着用,一般来不及跑去市买的东西,比如电池,比如卫生巾,慢慢有了一些稳定的客源,并且借着这一波优势开始转型。

鸿运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级市场,落地之后也开始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展。

先就是以饭店为代表的实体店铺。

以中华楼为代表的饭店,利用店里的大型彩电招揽顾客,并且大获成功之后,其他很多店铺开始跟进类似的战术。

鸿运第二批从港岛运了2oo台35寸的大彩电过来,很快也引起了抢购的热潮。

除了四九城本地的商家愿意采购彩电,提升自己店铺的客流量之外,在四九城隔壁的津门和冀省也有生意嗅觉敏锐的人,不惜大老远跑到四九城来抢购彩电,目的就是趁他们本地的其他商人反应过来之前,先利用彩电的吸引力赚一波流量变现。

因为市场热烈,哪怕第二批运了2oo台彩电过来,哪怕一台的价格高达8ooo,也依旧供不应求。

在市场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黄牛自然应运而生。

有人通过二手转卖自己抢购到的彩电,价格叫到了一万二,一转手就是五成的纯利润,依旧有人买单。

眼看这些家用电器在四九城如此热销,很快有人在四九城开了专门的电器商店,售卖从南方运过来的电冰箱,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空调等多种家用电器,价格一般比鸿运市里的贵5到1o。

当鸿运市里供货充足的时候,这样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