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晋中市《榆次区》(2 / 3)

加入书签

。公元979年,宋灭北汉,毁晋阳城,并州移治于榆次,太平兴国七年移并州治所于唐明镇,榆次复县制,此后历代县名不改。元实行省、路、府、县四级制,榆次属中书省太原路直辖。明实行行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制,榆次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司太原府。清袭明制,仍直属太原府。民国元年,废府级建置,改州为县,榆次直属于山西省,民国2年,省下设道,归冀宁道辖,民国16年,废道制,由山西省直辖榆次县。七七事变后,榆次地区分属阎锡山领导的山西省政权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1948年7月19日,榆次全境解放,8月,晋中行政公署在榆次县尚村成立,榆次隶属第三专区,1949年8月,设榆次专区,归山西省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原驻太谷县城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入榆次城内,后更名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专员公署。1954年,榆次县城关区改设为榆次市,属省管辖,其余区域仍由榆次专署管辖,后榆次、寿阳2县并入榆次市,6年后恢复寿阳县,此后,榆次建置在县市之间变动。1999年9月,行政区划改革,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榆次区,市下设立榆次区,区人民政府驻东顺城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榆次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战国时期的蔺相如,是赵国上卿,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他凭借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以“先国家而后私仇”的胸怀,成为着名的政治家。西晋文学家孙楚之孙孙盛,是东晋优秀史学家,着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传授卫国人荆轲剑术而闻名的盖聂,其遗墟位于郭家堡聂村,见证着那段传奇的历史。

榆次拥有众多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在古城旧址上修筑的,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老城占地一百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六十万平方米,建筑气势雄伟,造型优美,构造精巧,是中国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结地。榆次县衙、榆次城隍庙等八大主要景点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民俗艺术表演赋予老城灵气与生机,50余部影视剧在此取景拍摄,使其逐渐成为华北最大的影视城。常家庄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被誉为“中国儒商第一家”。庄园建筑融合南北风格,规模宏大,不仅有精美的建筑群落,还有优雅的园林景观。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晋商的发展历程和儒商文化,旺季时还能体验茶文化,欣赏传统手工艺展示,感受晋商辉煌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超80%,被誉为“北方的桂林”,自然风光迷人,空气清新,是徒步、避暑的好去处。公园内的乌金山狂欢谷,提供滑雪、马戏表演等丰富的娱乐项目,无论夏季避暑还是冬季滑雪,都能让人尽情享受欢乐时光。后沟古村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古村落的布局、建筑以及村民的生活方式,都保留着传统特色,是研究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游客在此可体验传统手工艺,感受乡村生活,非常适合摄影爱好者和研学旅行。

榆次的古刹、寺庙、道观也独具魅力。榆次城隍庙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是古代祭祀城隍的场所。庙内的建筑、壁画、雕塑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大乘寺建筑古朴典雅,寺内环境清幽,是佛教信徒修行和祈福的地方,寺内保存的一些佛教文物和经典,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清虚观是榆次的道教场所,道观内的建筑布局严谨,有许多珍贵的道教文物和碑刻,对于研究道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每逢道教节日,这里还会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

历史遗址承载着榆次的过去。白圭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东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