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朕也就不能再容忍了!(1 / 4)

加入书签

    对于天子的这一阵关心,让在场重臣们心头一热。

    这个时代的孝子贤孙,终归是有些公式化了,甚至是缺乏了些许真情实感,只是根据人伦和礼教,为了名声和利益去孝顺。

    即便是真情实感,也终归是做不到如...

    ####(三十六)新的征程

    随着三国在外交、内政和科技领域的持续突破,局势看似趋于稳定,但历史的车轮从不会停下。一场更加深远的变革正在悄然酝酿,而这次的挑战将不仅考验三国的合作能力,更将重新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

    **1.北方匈奴的再次崛起**

    就在三国人民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时候,北方的匈奴部落联盟却并未真正屈服。单于表面上签署了和平条约,实则暗中积蓄力量,意图卷土重来。经过数月的侦查,情报显示匈奴已经开始秘密招募流亡战士,并与西域某些分裂势力勾结,试图建立一条跨越沙漠的秘密补给线。

    曹操接到消息后立即召集会议:“匈奴人向来狡诈,他们绝不可能甘心臣服。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否则一旦被其突破防线,后果不堪设想。”刘备点头附和:“不错,上次我们虽击退了他们,但那只是暂时的胜利。如今看来,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孙权沉吟片刻,提出了一个大胆计划:“既然匈奴企图联合西域势力,那么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派遣精锐部队深入草原腹地,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同时,通过扶持亲三国的西域小国,削弱敌方盟友网络。”

    这一提议得到了一致认可。于是,三国决定派遣由关羽、张辽和吕蒙分别率领的三支精英队伍,展开代号为“铁壁行动”的战略部署。他们不仅要打击匈奴主力,还要瓦解其背后的联盟体系。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边疆防御,三国共同出资修建了一条贯穿北部边境的长城防线。这条防线不仅具备军事用途,还兼具商贸功能,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枢纽。

    **2.地方改革的深化**

    尽管《清明令》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地方治理的问题依然复杂多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中央政策难以有效落实。此外,部分地方官员虽然表面上遵纪守法,但实际上却利用灰色地带谋取私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三国领导层决定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首先,扩大监察机构的权限,赋予其直接介入地方事务的权利。其次,设立巡回审判庭,定期审查各地案件,确保司法公正。最后,推广“民情直通车”制度至乡村一级,让普通百姓也能参与决策过程。

    蜀汉境内的一次试点项目引起了广泛关注。诸葛亮亲自指导,在益州部分地区推行“自治实验区”,允许当地居民选举产生临时管理者,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这种尝试虽然存在争议,但也激发了许多创新思路。例如,一位来自民间的青年学者提出了一套基于积分制的奖励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