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衣冠南渡”计划(1 / 4)

加入书签

    “巨高公,近日操劳了。”

    乐成殿外,刘辩亲自步出殿门迎接了曹嵩,态度之热切,与先前对待那五位重臣的冷淡截然不同。

    曹嵩尚未及俯身行礼,臂膀却已然被刘辩挽住,不由分说便被挽着并肩向殿内行去。...

    ###二十、外交新篇章:构建和平共荣的三国格局

    在蜀汉内部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姜琮也将目光投向了外部世界。他深知,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需要内部的团结与繁荣,还需要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稳定的关系,从而为本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他决定进一步深化和优化蜀汉的外交政策,推动三国之间的和平共荣。

    ####(一)重新定义三国关系

    姜琮认为,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不可避免,但并不意味着必须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外交理念??“三国共荣”。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合作,让三国能够在竞争中实现共赢,而不是一味地以武力相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姜琮派遣了一批精明强干的外交使节前往东吴和曹魏。这些使节不仅要传递蜀汉的友好意愿,还要深入了解两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为制定更加精准的外交策略提供依据。同时,他也邀请东吴和曹魏的使者来到成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谈判。

    ####(二)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

    在外交活动中,姜琮特别强调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济利益是连接三国最稳固的纽带之一。为此,他提议建立一个三国自由贸易区,允许三国的商品自由流通,降低关税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一提议得到了东吴的积极响应。作为水上强国,东吴拥有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而蜀汉则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精湛的手工业闻名。两国之间的互补性极强,因此很快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例如,东吴同意向蜀汉出口先进的船只设计图纸和技术支持,而蜀汉则向东吴供应优质的铁矿石和铜料。

    然而,曹魏对此却表现得较为谨慎。作为北方大国,曹魏自视甚高,不愿轻易放弃自身的经济优势。但经过多次谈判,曹魏最终也接受了部分合作条款,尤其是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上取得了突破。蜀汉将自己改良后的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品种引入曹魏,帮助其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粮食问题,而曹魏则以优质的马匹和粮食作为回报。

    ####(三)文化交流:心灵的桥梁

    除了经济合作,姜琮还非常重视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的文化互动,才能真正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增进理解与信任。

    为此,他发起了一系列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每年举办一次“三国文化节”,邀请三国的艺术团体齐聚成都,展示各自独特的文化魅力。在这次盛会上,东吴的舞蹈、曹魏的书法以及蜀汉的戏曲交相辉映,吸引了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