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他儿子叫诸葛亮?(1 / 4)
“不是,他张举凭什么造反?”
永安宫中,刘辩猛地将手中奏报狠狠摔在案几上,满脸怒容,双眉紧蹙,眼中怒火熊熊燃烧,心中满是疑惑与愤懑。
他当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也是真有些摸不透张举这种人的心思...
陈安在稳定了南方局势、平定了西凉之乱以及解决了辽东叛逆后,终于得以喘息片刻。然而,他深知天下虽暂时安定,但暗潮涌动依旧存在,尤其是北方的曹操,一直未曾有过真正的动作,这让陈安心头始终悬着一块巨石。
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陈安决定实施一系列更为深远的改革。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教育体系。他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于是,他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书院制度,设立国子监,并鼓励各地建立私塾。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对寒门子弟的培养,规定每年必须从平民家庭中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学子进入官学深造。这一举措不仅为国家储备了大量人才,也大大削弱了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
与此同时,陈安意识到农业是立国之本。他下令在全国推行屯田制,将荒废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免除他们三年的赋税。此外,他还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农具和技术,如曲辕犁和筒车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了保证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转,他又组建了一支专门负责修缮河堤、疏通沟渠的专业队伍,确保每一片良田都能得到充分灌溉。
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商业也开始繁荣起来。陈安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遂颁布法令降低商税,鼓励民间自由贸易。他还修建了许多驿站和市场,方便各地商人往来交易。这些措施很快见效,各大城市逐渐成为物资集散地,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就在国内一片欣欣向荣之际,北方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曹操趁着陈安忙于内政之时,悄然积蓄力量,已经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更糟糕的是,曹操似乎正在秘密训练一支规模庞大的精锐骑兵部队,意图一举南下吞并整个汉室江山。
得知此消息后,陈安立即召集众臣商讨对策。经过反复权衡利弊,他最终决定采取以守代攻的战略。一方面,他命令李严继续加固长城防线,增设烽火台,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敌军动向;另一方面,则派遣诸葛亮前往蜀地,与当地豪强结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从而牵制曹操的行动。
为了应对可能爆发的大战,陈安还特别注重军队建设。他不仅扩充了原有的步兵和骑兵编制,还创立了一支全新的水军舰队。这支舰队由精通航海技术的渔民组成,配备了最先进的战船和武器装备,能够在长江及其支流上灵活机动,成为保卫南方的重要屏障。
时间飞逝,转眼间已是初冬时节。一天深夜,陈安独自坐在书房内批阅奏折,忽然听到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抬起头,只见一名侍卫匆匆而入,神色紧张地说道:“陛下,刚收到前线急报,曹操亲率三十万大军已突破黄河防线,正朝许昌方向疾进!”
陈安心头一震,连忙放下手中的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