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章 掺肩而过,萨非战火(四)(1 / 2)
这场看似“扩充枢机团”的“扩招”,实则是乔万尼为壮大意大利派系力量布下的棋,目的就是用更多意大利籍枢机的投票权,稀释朱利奥在枢机团中的影响力,让他即便有高卢王室撑腰,也难以撼动意大利派系的主导地位。
更耐人寻味的是,按照教廷传承百年的规制,枢机司铎的任免需提前半年公示,且新增名额需经全体枢机团成员投票通过,这种临时突击新增的行为,本就属于妥妥的违规操作。
但因为有教宗英诺森十世本人的默许,再加上圣座国务卿乔万尼的联合提名,这场明显带着权力平衡目的的安排,竟硬生生被塞进“为适应海外传教需求”的名义里,披上了一层看似合规的“合法”外衣,没人敢公开质疑——
毕竟没人愿意直面教宗与枢机长的双重压力。
“意大利邦区”在教廷语境里本就是个模糊的泛称,若翻开梵蒂冈档案馆里泛黄的文献便会发现,它的范围特指罗马帝国时期权力中枢所在的执政官候选区——
涵盖了当年罗马城周边最富庶的平原与城邦,并非有清晰边界、能在地图上圈出的实体区域。
这片被统称为“意大利邦区”的土地,政治形态堪称一团交织的乱麻,四种截然不同的势力盘根错节,各自占据一方:
第一类是罗马地区,作为教廷的核心驻地,从圣彼得大教堂到梵蒂冈宫,每一寸土地都直接受教宗管辖。
这里不仅是教宗颁布谕令的地方,更是整个天主教世界的精神中心,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信徒从世界各地赶来朝圣,连街头的石板路都透着神圣的意味。
第二类是米兰、那不勒斯与撒丁岛,这三地的管理权牢牢握在西班牙总督手中——
这份权力的源头,要追溯到1559年教廷签署的《卡托-康布雷齐合约》。
当时这些地区叛乱频发,教廷既不愿让“传播福音的双手染血”,又无力平定战乱,便索性将管理权赋予擅长军事镇压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相当于请了个“武力保镖”,用殖民地利益换取地区安稳。
第三类是萨伏依、威尼斯与热那亚,这三个邦国既独立又强势,却都有着隐形的“靠山”:
萨伏依常年与法兰西联姻,背后站着高卢人,连官方语言都掺着法语词汇,立场几乎与法兰西联邦绑定;
威尼斯表面上由奥匈帝国派来的公爵“象征性统治”,公爵府的旗帜每天准时升起,却连当地的税收都管不了——
实则背后是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角力,双方都想借威尼斯控制地中海航线,反倒让它成了实质自治的共和国;
热那亚能保持相对独立,则因它是地中海的商业枢纽,香料、丝绸、瓷器都要在这里中转,各国都想从它的贸易中分一杯羹,彼此牵制下,反倒让它成了各方势力妥协的“中立港”。
第四类是佛罗伦萨、卢卡、莫得纳这类小邦,虽说顶着“邦国”的名号,实则范围只够覆盖一座较大的城镇,加上周边几个村落,规模堪比大明的县级行政区。
它们既没有像样的军队,也没有独特的资源,只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根本没有向外扩张的实力,连铸币权都要依附周边强国。
除此之外,西西里岛与科西嘉岛虽有几千人口,却只能算作“男爵领”——
岛上往往只有一座石头砌的城堡,再加上几百名靠种地、捕鱼为生的领民,连固定的行政机构都没有,连“邦区”的门槛都够不上,顶多算大贵族的私人领地。
提及意大利邦区,任谁都会生出几分疑惑:
若历史上真有过那个统一强盛、疆域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如今这片土地不该是这般支离破碎的模样。
要知道,马其顿最初不过是巴尔干半岛上一座城市大小的势力,却能凭着铁蹄扩张成横跨三洲的大帝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