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仕(1 / 6)

加入书签

    晨曦微露,晋阳城从沉睡中苏醒。

    城东,蒙学堂的院子里,数百名年纪不过四五岁到六七岁的娃娃,正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跟着年轻的女先生做“晨操”。

    这些女先生多是军中伤残退役士卒的家眷或读过些书,家境尚可的女子,经过郡守府“教谕署”的短暂培训后上岗,她们穿着统一的素净青衣,脸上带着耐心而温和的笑容。

    “一二三四,伸伸手!二二三四,弯弯腰!”

    清脆的口令声回荡着。

    孩子们嘻嘻哈哈地模仿着,动作虽然滑稽,却充满了生机。

    狗娃,去年还跟着母亲刘三嫂在流民安置营地里挣扎求生的小家伙,如今穿着浆洗得干净整洁的灰布学童服,小脸也红润了不少。

    他做得格外卖力,因为娘说了,能来这里上学,是他爹用拿命换来的战功换取的,要珍惜。

    做完操,孩子们鱼贯进入明亮的教室。

    教室墙壁刷得雪白,挂着彩色的识字挂图,画着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简单的象形文字和对应的图画,还有大大的数字图表。

    没有传统的案几和蒲团,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低矮的木制桌椅,每张桌子可坐四个孩童。

    狗娃和同安北军家眷出身的小伙伴挤在一起,好奇地看着讲台上那块用墨汁涂黑了的木板。

    女先生拿起一截白色的石膏块,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孩子们,看这里,这个字,念‘人’!我们都是人!”女先生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

    “来,伸出你们的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撇,一捺,这就是‘人’!”

    狗娃和其他孩子一起,伸出小手指,在桌面上笨拙地比划着,小眉头紧紧皱着,嘴里念念有词:“一撇…一捺…”

    课程并不枯燥。

    除了认字,还会教数数,从一到十,用小木棍,石子等实物辅助教学。

    有时还会唱一些简单的,改编过的童谣,将数字和简单的道理编进去。

    休息时,孩子们会在院子里玩滑梯,跷跷板,或者蹲在沙盘上用树枝练习刚学的字。

    这里不教《孝经》,《论语》,不要求背诵佶屈聱牙的经文。

    核心只有两样。

    一是通过图画,歌谣,游戏等方式,认识最常用的几百个汉字和基础数字。

    二是通过集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