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o6章 新义安(2 / 3)

加入书签

何卓晓的声音严肃不已,缓缓说道:“我们调取了嫌疑人的通话记录,现他们有频繁的境外通话,地址都指向港岛。

而且,根据深港刑侦队的线人汇报,最近有几个港岛黑帮的红棍,用探亲签证入境,一直在深港、羊城一带活动,跟本地的黑恶势力接触密切。”

“港岛黑帮?”

沈青云放下材料,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脑海里瞬间闪过港岛黑帮的历史:从清末的“义和堂”

、“福义兴”

,到近代的新义安、和胜和、14k,这些组织盘踞港岛百余年,不仅控制着地下赌场、色情场所,还渗透进建材、运输、废品回收等行业,手段狠辣,反侦察能力极强。

更麻烦的是,粤东与港岛接壤,深港、珠江等地有多个口岸,人员、资金跨境流动便利,一旦本地黑恶势力与他们勾结,打击难度会呈几何级上升。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

实际上,港岛黑帮的展历史,其实是分成几个阶段的。

五十年代的港岛属于权力真空期,一百五十万人口中流民占比极高,工厂从一千多间暴增至近九千间,而破案率仅仅不到百分之十,这种无序状态成为黑帮滋生的沃土。

瘾君子公开吞服鸦片,警员却与站街女调笑,两千港币就能买通警察放人,此时的黑帮以同乡为纽带,如潮勇义等帮派依托潮州商会势力,通过控制中环、西贡等码头获取生存资源。

随着时代的展,社团也经历了改变,黑帮经济来源从最初的码头保护费,逐渐扩展到黄赌毒等偏门。

结构也生了一些变化,龙头高层掌控决策,中层双花红棍分管地盘,底层打手负责执行,而且,伴随着七八十年代的展,黑帮逐渐开始渗透娱乐业。

当然,七十年代廉政公署成立打破了警匪同盟,九十年代回归临近使殖民政府收紧管控,黑帮被迫从街头转向商业,九十年代新义安等黑帮通过地产、娱乐业洗白资产,时至今日已经越来越低调了。

只是沈青云没想到,他们竟然还有胆量,把爪子伸向内地。

“是哪个帮派,有具体线索吗?”

沈青云睁开眼睛,语气里带着压抑的怒火。

他在公安系统待了二十多年,最清楚这种跨境勾结的危害。

本地黑恶势力有地头熟的优势,港岛黑帮有资金、有组织、有“经验”

,两者结合,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还可能引更严重的暴力犯罪,甚至威胁到社会治安稳定。

“线人说是新义安的人,具体身份还没查清。”

何卓晓摇摇头,语气里带着无奈:“这些人很狡猾,入境后不用自己的身份证登记住宿,都住在本地黑恶势力提供的‘落脚点’,而且很少用手机打电话,主要靠面对面接头,我们的网安支队很难追踪到他们的行踪。”

沈青云拿起笔,在便签纸上写下“新义安”

三个字,又在旁边画了个圈,重重地打了个叉。

新义安的前身可追溯至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成立的义安三合会,由潮州籍移民在港岛组建,最初以义安工商总会名义注册,表面为同乡互助组织,实则通过收取码头保护费、经营地下赌场牟利。

抗战期间,义安与日军合作开办运输公司,势力渗透至九龙城寨等法外之地。

后来,军统少将项前正式接手并改组为新义安,利用其特务背景整合资源,将帮会展为兼具政治工具与犯罪集团双重属性的组织。

此时的新义安已形成以潮汕帮为核心的权力结构,初步奠定港岛黑帮格局。

回来,项前被港英政府驱逐。

长子项华炎接掌新义安,开启帮会的企业化改造。

他建立严格的层级体系:龙头之下设委员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