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大宁风云:贸易、危机与变革(2 / 5)

加入书签

p>

与此同时,朱权和沈书瑶全力推进集市展示活动。集市上,新商业模式展示台前围满了人。商人刘福分享着经历:“以往咱做买卖,货物积压是常事。自打王爷和侧妃推行这新法子,能提前知晓市场需求,生意好做多了。就说上次那批皮毛,按新销售策略,不到半月就售罄了。”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这些新商业模式的推行,也需符合朝廷对商业活动的规范,不得扰乱市场秩序、不得垄断经营。

在农具展示区,农户们亲手操作新农具,脸上露出惊喜神情。“这翻地又快又省力,要是真有这么好,咱以后种地可轻松多了。”一位老农一边试用一边说道。沈书瑶在一旁耐心解答农户疑问,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新技术。然而,集市活动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传统商业家族的人混在人群中,暗中诋毁新商业模式和新技术。“这新玩意儿看着花哨,实则不实用,用不了多久就得坏。”“这新商业路子,就是折腾人,到时候赔得底儿掉。”这些言论虽未引发大规模骚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百姓积极性。

朱权得知此事后,立刻指示王府审理所展开调查。审理所作为王府处理刑名事务的机构,迅速派出经验丰富的属官,通过明察暗访,很快查出是本地最大的传统商业家族王家在背后捣鬼。王家世代经营皮毛生意,新商业模式兴起严重冲击了他们的利益。朱权决定不再隐忍,将王家暗中破坏集市活动的证据摆在王家家主面前。“王员外,本王一直敬重你是大宁的老商户,可你屡次暗中捣乱,实在不该。若再如此,休怪本王不客气。”王家家主吓得跪地求饶,表示再也不敢。

袁泰在调查贸易账目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大宁贸易虽存在管理漏洞,但整体运作良好,对地方经济和边防稳定确实起到积极作用。他开始理解朱权在推动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努力与不易。然而,朝中反对大宁贸易的势力并未就此罢休。

洪武末年,郭资担任户部侍郎。郭资出身仕宦之家,长期在朝中任职,对财政事务极为精通。大宁贸易的改革,尤其是新商业模式的兴起,使得税收统计和上缴流程发生改变,触动了郭资一直维护的财政体系。加之郭资与一些依赖传统贸易税收的权贵往来密切,为了迎合他们,郭资不断向袁泰施压,要求他找出朱权把柄,限制大宁贸易。他在向皇帝进谏时,从财政稳定、税收规范等角度出发,指责大宁贸易存在诸多漏洞,声称其扰乱了国家的财政秩序,要求加强管控甚至撤销大宁贸易的特殊政策。

正当朱权为大宁贸易的长远发展殚精竭虑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一支满载着大宁与江南商户重要交易物资的商队,在途经太行山麓时,突遭百年一遇的泥石流。瞬间,道路被冲毁,货物被掩埋,商队损失惨重。消息传回大宁,朱权和沈书瑶心急如焚,这批货物涉及到多笔大额订单,一旦无法按时交付,不仅要承担巨额赔偿,大宁贸易的信誉也将一落千丈。此次商队运输的货物,除了常规的皮毛,还有大量茶叶,茶叶作为茶马互市的关键物资,其损失对大宁贸易影响重大。按照朝廷贸易制度,这些货物的运输有严格的路线规划和护送要求,此次事故也引发了对运输安全和贸易风险的重新审视。

郭资得知此事后,如获至宝,立刻联合几位与他立场一致的朝臣在朝堂上发难:“陛下,朱权治下的大宁贸易如此不堪一击,一场天灾便原形毕露,继续下去,朝廷财政必将受损。恳请陛下即刻整顿大宁贸易,严惩相关责任人!”朱元璋神色阴沉,想起蓝玉案后朝堂势力的大清洗,愈发警惕任何可能威胁统治和财政稳定的因素。他深知宝钞问题和地方经济管理的复杂性,当即责令朱权给出解决方案,语气中满是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权一边紧急调配王府储备物资,通过典膳所和相关部门,优先满足重要商户的部分需求;一边和沈书瑶亲自拜访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