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大宁风云:朵颜三卫之变(2 / 5)

加入书签

处处受到朝廷制衡。在人事任免上,王府重要官职的任命需经朝廷批准,他不能随意安插亲信;军队调动方面,哪怕是应对紧急军情,没有朝廷诏令,他也难以大规模调兵,更别说自主决定军事战略。在军事训练和日常战略部署上,朱权虽可施展自身才能,但也必须在朝廷既定的框架和规范内进行,任何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或变革,都需提前向朝廷报备并获批准。王府开支也受朝廷严格管控,每一笔军费支出都要详细报备审核,稍有差错便会被驳回,这使得朱权在军事筹备时常常捉襟见肘,军事行动也因此受到诸多阻碍。

在诸多军事力量中,朵颜三卫的归属成为朱元璋边防战略的重要一环。朵颜三卫由投降的蒙古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部组成,分别是泰宁卫、福余卫和朵颜卫。这些卫所的骑兵,自幼在马背上长大,骑射技艺出神入化,战斗力惊人。然而,他们作为蒙古部落,忠诚度犹如飘忽不定的浮云。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将朵颜三卫交由朱权节制。

这一决策在朝堂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以礼部尚书陈迪为首的部分大臣,从稳固朝廷统治、平衡藩王势力的角度出发,对朱权节制朵颜三卫一事表达了担忧。陈迪向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宁王虽有才能,但手握重兵又节制朵颜三卫,恐其势力过大,于朝廷不利,还望陛下三思。”他言辞恳切,眉头微皱,眼中满是忧虑。

而以魏国公徐辉祖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大宁局势严峻,朱权军事才能出众,朵颜三卫归其节制有助于增强边防力量,力挺这一决策。徐辉祖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大宁乃北疆要地,北元虎视眈眈,宁王与朵颜三卫合力,方能保我边疆安稳,此乃当前之急务。”他身姿挺拔,声音洪亮,气势不凡,脸上写满了对边防事业的坚定决心。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朝堂上一时吵得不可开交,气氛紧张得仿佛能点燃空气。陈迪涨红了脸,据理力争,不断引用历史典故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徐辉祖则双手挥舞,慷慨陈词,阐述着朱权节制朵颜三卫对边防的重要性,两人互不相让。

朱元璋权衡利弊,一方面他要巩固边防,抵御北元;另一方面又要防范藩王坐大。最终,他在支持朱权节制朵颜三卫的同时,也做出诸多限制。他派遣了朝廷的监军入驻大宁,监督朱权的军事行动;规定朵颜三卫的军饷发放需经朝廷严格审核,且部分重要军事决策需向朝廷报备批准。

此时,远在北平燕王府的朱棣也密切关注着朝堂动向。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自幼跟随徐达等名将学习兵法,在战场上历练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霸气与睿智。平日里,他勤于练兵,对北平的防务极为上心,将北平打造得固若金汤。

当听闻朱权获朵颜三卫及军队改编之事,朱棣内心想法复杂。他深知大宁战略意义重大,朱权实力增强,理论上对北疆防御有利。但他也忌惮朱权势力坐大,威胁自身地位。在朱元璋的绝对权威下,朱棣行事极为谨慎。他清楚,在这个敏感时期,任何不当举动都可能引来父皇的猜忌。

朱棣虽未参与朝堂的争论,却在燕王府内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他每日与幕僚们讨论军事策略,表面上绝口不提朱权之事,可私下里却暗自思量。他明白,在父皇的布局中,每个藩王都有其作用与限制。他自己作为燕王,肩负着拱卫北平、抵御北元的重任,不容有失。

在燕王府的书房中,朱棣坐在宽大的书桌前,面前摊开着军事地图,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滑动,思考着北平与大宁的战略关系。他的书房布置简洁而不失威严,四周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兵书和典籍。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北方边防图,图上标记着各个军事要点和兵力部署。

朱棣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朝廷和其他藩王关注。所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