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大宁烽火:权力的博弈与忠诚的抉择(2 / 4)

加入书签

着想,我们小心行事,总会顺利的。您若是累了,就靠在我肩上歇一会儿。”平日里,她十分注重朱权的日常生活起居。清晨,她会精心挑选适合朱权当日行程的服饰,搭配得体,尽显王府的威严与气度;安排厨房准备营养丰富的膳食,荤素搭配,口味皆是朱权所喜爱的。当朱权处理政务感到疲惫时,她会为其弹奏一曲舒缓的琴音,琴声悠扬,如潺潺流水,抚慰着朱权的心灵;或是陪他在王府花园中散步谈心,月光洒在两人身上,她耐心倾听朱权的烦恼,轻声给予建议和鼓励,成为朱权最温暖的依靠。

两人正说着,萧烬羽求见。朱权微微皱眉,心中闪过一丝疑虑,但还是吩咐下人请他进来。只见萧烬羽如鬼魅般一闪而入,动作敏捷且悄无声息,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单膝跪地行礼,声音低沉:“王爷,锦衣卫按照陛下暗中吩咐,加强了城内巡查,暂无异常。周边侦察也未发现有规模的北元势力动向。”他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犀利与警觉,汇报完毕后,看似恭敬地低头,眼角余光却暗暗观察着朱权的表情和书房内的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朱权微微点头:“有劳萧指挥使。只是大宁事务如今有朝廷监察御史监管,萧指挥使行事也需注意分寸,莫要越界。”萧烬羽应了一声,退到一旁,静静站着,像一尊沉默的雕像,却又仿佛时刻在等待着什么信号。

朱权沉思片刻,说道:“不管朝廷的指示如何,我们都要做好万全的准备。萧指挥使,你觉得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萧烬羽站起身,挺直脊背,认真说道:“卑职认为,可趁此机会整顿军队,提高士兵战斗力。不过具体行动,还需王爷与监察御史商议,再报朝廷批准。”朱权微微点头,示意他退下。待萧烬羽离开后,朱权对沈书瑶轻声说:“这锦衣卫行事神秘,实在让人捉摸不透。”沈书瑶轻轻点头,眼中也闪过一丝担忧。

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宁在朝廷的监管下逐渐恢复生机。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依旧涌动。一天,朱权正在王府议事厅与幕僚们商议事务,突然接到一份密报。密报称,北元内部几个分裂部落之间矛盾激化,其中一些部落为求自保,有意与明朝接触,寻求合作。朱权看完密报后,脸色瞬间变得凝重,他深知此事干系重大,丝毫不敢耽搁,立即将密报内容和自己的初步看法写成奏折,加急送往京城,同时通知监察御史一同商议。幕僚们也纷纷建言献策,谋士刘先生凭借对北元各部落局势的深入了解,分析其合作的诚意与潜在风险;孙先生则从钱粮角度,精准估算合作所需的物资支持,为决策提供坚实的经济依据。

此时的京城,奉天殿内庄严肃穆。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不怒自威。他面容冷峻,眼神犀利如鹰,除了朱权的奏折,还仔细翻阅着通政司呈递的各方情报,以及锦衣卫暗中搜集的消息。这些信息来源广泛,涵盖边境动态、官员动向以及民间舆情。他将这些资料反复比对,权衡利弊,良久,将朱权的奏折重重地拍在桌案上,冷哼一声:“这北元局势复杂,朱权此举,究竟是真心为朝廷谋划,还是另有打算?”

朱元璋立刻下令召集朝中几位位高权重且极为信任的大臣,包括深谙边事的徐辉祖、智谋过人的刘伯温之子刘璟等,以及鸿胪寺卿一同商议对策。大殿内,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这是分化北元、稳固边疆的良机;也有人担心这是北元的阴谋,更怀疑朱权在其中的动机。当一位大臣言辞恳切地表达支持朱权的观点,认为应抓住这次机会与北元部落合作时,朱元璋的目光如利刃般射向他,审视的眼神让这位大臣心头一紧。待朝会结束后,朱元璋便暗中吩咐亲信调查这位大臣与朱权是否有私下往来,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徐辉祖站起身,双手抱拳,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依臣之见,北元部落反复无常,此次合作事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