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大宁风云起:王府危机与隐秘情长(3 / 5)
恳切,实则受詹徽指使,背后是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的丑恶行径。
黄子澄站在一旁,神色自若。他身为东宫伴读,深受太子朱标器重,在洪武年间已参与诸多朝廷要事的讨论与决策,在政治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私下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官员低声商议:“大宁地处北疆,宁王忠心耿耿,此次税收调整或许是为了安抚百姓、稳固边防。但朝堂局势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我们行事需谨慎权衡。空印案、郭桓案后,陛下对财政监管严格,宁王税收方案恐要经受严查。如今推行禁钱用钞,沿海贸易管控加强,牵一发而动全身。陛下重视骑射与水利,我们务必全力推行。如今《书传会选》《寰宇通衢》编成,此乃文化盛事,正可借此东风,推动各地文化发展,强化朝廷影响力。不过藩王势力渐大,确是朝廷隐患,日后需寻机妥善整顿。”
这时,朱棣上前一步,恭敬地跪地行礼:“父皇,儿臣认为宁王久镇北疆,熟知边情,税收与军备举措或许是为应对北元威胁,稳固边防。既然有大臣质疑,不妨派得力钦差查访,以免误了边疆大事。儿臣多次参与北方战事,深知大宁的重要性。如今傅友德、王弼已逝,军中将领青黄不接,大宁边防更需稳定,切不可因无端猜忌寒了守边将士的心。”朱棣在北方军事行动中威望渐长,此番发言既为朱权开脱,也从边防大局考虑,同时也暗藏着他对北方势力布局的心思,他渴望整合北方力量,以增强自己在未来局势中的话语权。
退朝后,朱棣私下找到朱权,在书房密谈。朱权亲自为朱棣斟茶,两人分宾主坐下。朱棣语重心长地说:“十七弟,如今父皇对藩王愈发警惕,我们行事要更加小心。你此次税收与军备调整,虽为大宁着想,但难免遭人猜忌。我在北方征战,深知军事与民生息息相关。你若将边防需求与民生发展结合,详细向父皇阐述,或许能打消疑虑。如今岷王忙于建殿,朝廷对藩王关注度高,我们更要谨言慎行。”朱权感激道:“多谢四哥提醒,朝堂局势复杂,还望日后多多指点。”两人就朝廷对藩王政策的变化及应对之策深入交流,朱权此时心中满是对未来局势的担忧,他深知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变数,稍有不慎,不仅大宁局势不稳,自己和王府上下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在如此高压的政务环境下,朱权根本无暇顾及男女之情,而沈书瑶也从未想过会在这样的相处中与朱权产生爱情。
冯胜站在一旁,微微皱眉,暗自思量。他虽被朱元璋猜忌,权力削弱,但军事战略见解仍具分量。大宁军事部署关乎边防全局,他担心朝廷对朱权的猜忌会影响边防。不过鉴于自身岌岌可危的处境,他行事极为谨慎。几天后,在朝廷军事决策讨论中,他经过深思熟虑,出列,拱手行礼后建言:“陛下,大宁是北疆重镇,宁王军备调整应从长远边防战略考量。北元虽实力大减,但仍对边境虎视眈眈,大宁军事力量部署需兼顾防御与威慑。臣建议在周边增设烽火台,加强情报传递,合理调配兵力,确保卫所协同作战。如今武官子弟学习骑射,可借此提升大宁军队战力,更好地守护边疆。”朱元璋微微点头,陷入沉思,众臣也纷纷议论。
朝堂上,汤和挺身而出,走到大殿中央,跪地行礼后恭敬奏道:“陛下,老臣认为宁王朱权镇守大宁多年,尽心尽力,为北疆安稳立下汗马功劳。此次税收与军备调整,应是为应对边境局势,并无不臣之心。恳请陛下明察,莫因小人谗言误了边疆大事。如今《书传会选》《寰宇通衢》编成,大宁也积极响应文化发展,足见宁王对朝廷的忠心。”汤和的话得到不少大臣附和,朝堂气氛变得微妙。
朱元璋回到御书房,眉头紧锁,反复查看朱权的方案和密折。他心想:“朱权镇守北疆,劳苦功高,税收调整或许本意是好。但藩王势力渐大,不得不防。若处置不当,激起叛乱,边疆不稳,百姓受苦;若对藩王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