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夜探破庙擒诡影,圣意难测召藩王(3 / 4)
将两人押下去严加审讯。回到书房后,朱权和沈书瑶陷入沉思。这背后的势力究竟为何针对王府,难道真如沈书瑶所说,与未来的靖难之役有关?
沈书瑶打破沉默:“王爷,此事背后之人如此关注王府动向,恐怕是皇上对您有所猜忌,亦或是有其他人在暗中谋划。”
朱权皱眉:“本王一心为朝廷守边,从未有过异心,为何会被猜忌?”
沈书瑶分析道:“蓝玉案后,皇上对功臣宿将和藩王们心存疑虑,您虽初到封地,但毕竟身份特殊,麾下也有一定兵力,难免会引起皇上的不安。王爷,您可还记得我曾提过的靖难之役?未来局势变幻莫测,若真有变故,以您的身份和潜在实力,必是各方争取的关键人物,所以现在才会被人紧盯。但当下,燕王朱棣或许还未到筹备谋反的程度,只是朝廷与藩王间的微妙关系,容易滋生各种猜忌与试探。”
朱权沉思许久,觉得沈书瑶所言有理。他深知,此事若处理不当,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会牵连整个王府。
“依侧妃之见,本王该如何应对?”朱权看向沈书瑶,眼中满是期待。
沈书瑶思索片刻,说道:“王爷,当务之急是向皇上表明忠心,您可上书朝廷,主动请求削减部分兵力,以示自己并无野心。不过上书措辞需极为谨慎,可与幕僚们仔细斟酌。同时,加强王府的防御,以防不测。关于王府防御改良,我有一些现代的思路,不敢说一定能被立刻采用,但可以先与王府负责防御的管事们探讨探讨,看看是否可行。另外,我们要继续深挖这背后的阴谋,找到幕后之人的把柄,才能在关键时刻反制他。既然他们敢如此明目张胆地监视王府,背后必定有一定的势力支持,我们需从各种线索入手,找出破绽。”
朱权点头表示赞同:“侧妃所言极是,本王这就着手准备上书之事。”随后,朱权与幕僚们日夜商讨上书内容,逐字逐句斟酌,力求表达出自己的忠心与诚意。
沈书瑶则先与王府负责防御的管事们接触,提出了一些诸如改良巡逻路线、增设简易预警装置等初步建议。管事们听后,面露难色,对这些新奇建议既好奇又担忧。沈书瑶见状,没有强行推销自己的想法,而是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这些建议的好处和可行性,并表示可以先进行小规模试验,看到成效后再决定是否推广。管事们这才勉强同意先试试看。
在训练侍卫方面,沈书瑶也不再急于全面推行现代格斗技巧和战术理念。她先挑选了两名对新鲜事物接受度较高的侍卫,私下里教他们一些简单实用的技巧,如如何利用身体重心巧妙制敌、怎样在狭窄空间快速出刀等。同时,她结合古代的战斗场景,向侍卫们讲解这些技巧在实战中的应用,让侍卫们逐渐理解和接受。随着时间推移,其他侍卫看到这两名侍卫的进步,也开始主动向沈书瑶请教,沈书瑶这才逐步扩大教学范围。然而,王府中一些老派侍卫对这些新技巧嗤之以鼻,认为违背了传统的练兵之道,他们在训练场上故意刁难新学技巧的侍卫,双方险些发生冲突。沈书瑶得知后,并未动怒,而是提出进行一场新旧技巧的切磋比试,以结果来说服众人。比试当天,双方各展所能,新技巧侍卫凭借灵活的应变和高效的攻击,逐渐占据上风,这才让那些老派侍卫心服口服,沈书瑶的训练方法也得以顺利推广。
朱权在与其他藩王联系时,详细说明了自己的处境和被监视一事的担忧。辽王回信道,信中言辞恳切,先是表达了对朱权处境的深切关怀,随后大倒苦水,诉说自己在封地也深受朝廷眼线的掣肘,行事处处受限,虽有心为朱权出谋划策,但实在是自身难保,只能承诺在一些不那么敏感的事务上,为朱权提供些许帮助,比如帮忙留意朝廷中一些公开的政令变动。燕王的回信则更为隐晦,信中先是长篇大论地讲述自己如何在北方边境抵御北元的侵扰,强调自身的军事成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