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藩王谋策:矿山、朝堂与边疆风云(3 / 4)

加入书签

社学。矿山开采和军事活动让社学的学子们深感大宁局势的严峻。一些学子主动组织起来,为士兵和矿山工人提供后勤帮助,如烧水做饭、照顾伤病。他们还在社学中展开讨论,探讨如何为保卫大宁贡献更多力量。朱权得知后,对学子们的爱国热情表示赞赏,安排军中将领到社学讲解军事知识,培养学子们的国防意识。朱权对将领嘱咐道:“这些孩子是大宁的未来,你务必将真本事都传授给他们。”

大宁紧邻蒙古草原,与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贸易往来频繁。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朱权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沟通,确保开采活动不会影响双方的贸易和友好关系。他调整贸易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商人与大宁进行合法贸易,同时加强对边境贸易的监管,防止北元利用贸易之便渗透奸细。对于一些亲附明朝的少数民族部落,朱权给予一定的贸易优惠,增强他们对明朝的认同感。在军事防御上,朱权与少数民族部落达成默契,共同防范北元的侵扰。

当灾荒发生后,大宁地方官员迅速响应。他们第一时间组织人手,深入各个乡村和城镇,按照人口户籍档案,挨家挨户统计受灾百姓信息,详细记录受灾面积、受灾程度。统计完成后,以加急公文的形式,通过专门的驿道,逐级上报至朝廷。

朝廷批复赈灾指令后,赈济物资运达大宁。负责赈灾的官员在城内和各乡村设立专门的发放点,百姓们需凭借官府发放的凭证前来领取。发放过程中,官员们仔细核对百姓信息,逐一登记领取的物资种类和数量。同时,朱权派遣王府侍卫监督发放过程,防止出现贪污舞弊现象。此时,一些宗族势力也积极参与其中。大宁的几个大家族,各自组织族人协助官府分发物资,维持秩序。他们凭借在地方的威望和人脉,确保赈灾物资能快速、公平地发放到每一位受灾百姓手中。在灾荒期间,宗族还会自发组织互助,为族中贫困家庭提供额外的生活帮助。

在兵器制造方面,朱权组织的工匠们大多来自匠籍。这些工匠们按照朝廷规定的工作时长劳作,每日从清晨到傍晚,中间有固定的休息时间。他们的待遇由朝廷统一规定,除了基本的口粮和衣物,还会根据制造兵器的数量和质量给予一定的奖励。

兵器制造完成后,朱权会邀请朝廷派来的工部官员进行验收。验收标准严格,从兵器的尺寸规格、材质硬度到工艺细节,都有明确的要求。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兵器,工匠们需返工重造,严重者还会受到惩罚。

在外交与情报传递上,大宁设有专门的驿馆,接待来自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朝贡使者。当有朝贡使者抵达时,朱权会依据礼部制定的详细接待流程行事。他先派遣王府官员出城迎接,将使者引入驿馆休息。随后,朱权身着符合藩王身份的朝服,在王府中举行庄重的接见仪式。仪式上,使者呈上进贡礼品清单,朱权会安排专人进行清点和记录。回赠礼品时,严格按照朝廷规定的规格,挑选丝绸、瓷器、茶叶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既展现明朝的富庶,又不失礼仪规范。朱权笑着对使者说:“贵国与我大明情谊深厚,愿往后互通有无,共促太平。”使者连忙起身致谢。

在民间,百姓间若发生土地纠纷,双方会先到地方官府报案。官府依据《大明律》中关于田宅纠纷的条文,派人实地勘察土地边界、核查地契等相关文书。审理过程中,朱权虽不直接参与,但会关注案件进展,确保地方官员依法裁决。若遇到复杂案件,地方官员还会参考以往判例和宗族长老的意见,力求公正解决纠纷。

大宁城内有着热闹的集市,每逢特定日子,周边百姓和商人都会汇聚于此。集市上商品琳琅满目,有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也有本地的皮毛、牲畜等。商会组织在大宁商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协调商户之间的关系,制定行业规范。大宁的主要商业行业除了与少数民族的贸易,还有粮食、盐铁等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