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增援到(2 / 3)

加入书签

!”

那声音苍老而干涩,在寂静的晨风中飘荡,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

城楼上,一片死寂。所有目睹这一切的靖乱军将士,都感到了莫大的屈辱和愤怒!空气仿佛凝固了,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卫钟的拳头在身侧攥得咯咯作响,脸色铁青,牙关紧咬。周围的将领们,眼中也几乎要喷出火来。这就是朝廷的“倾力”增援?这就是大将军陈先童口中的“信任与期许”?两千老弱残兵,十万石粮草(那数量,远远少于预期二十万石之数)!这与其说是援助,不如说是赤裸裸的羞辱!是将梓州,将靖乱军,彻底推入绝境的催命符!

武阳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一股冰冷的怒意,如同毒蛇般瞬间噬咬着他的心脏,直冲头顶!眼前这景象,与当初潘峰、傅恒叛乱初起时,他在雒城大将军府前苦求无门、最终只得到一纸空文打发的情景何其相似!陈先童!他的目光,永远只龟缩在王都雒城那方寸之地!他心中的江山,只有雒城周围那一点点可怜的“王畿”!为了维护这点私权,他可以坐视地方糜烂,可以坐视强敌入侵!此人……实乃刘蜀之蠹!国贼!

就在那股几乎要冲破理智的怒火即将爆发之际,一只微凉而有力的手,轻轻按在了武阳紧握剑柄的手腕上。

是诸葛长明。

这位谋士不知何时已悄然贴近武阳身侧。他的脸色同样凝重,眼底深处也压抑着愤怒的火焰,但他的声音却压得极低,如同耳语,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直抵武阳沸腾的脑海深处:

“主公!雷霆之怒,于事无补,徒乱军心!”他语速极快,目光锐利地扫过城下那支可怜又可悲的队伍,又迅速回到武阳紧绷的侧脸上,“此乃陈先童之毒计!意在激怒主公,坐实您‘怨望朝廷’之名!更欲令我军上下,因朝廷刻薄而士气低落!此獠用心,险恶至极!”

他微微加重了按在武阳手腕上的力道,声音更沉:“主公请细思!当初献计求援,所求为何?本非真指望雒城那蛇鼠之窝能伸出援手!所求者,不过是一个‘名’字!是让天下人,让梓州军民都看到,是朝廷不仁不义在先,坐视边城危殆!如今,这十万石粮,两千残兵,虽少,虽弱,却正是这‘名’字的铁证!它们比二十万石精粮、两万精兵更能彰显陈先童之短视与刻毒!更能凝聚梓州军民同仇敌忾之心!此乃陈先童亲手送来的‘义旗’!”

“再者,”诸葛长明的目光扫过那些城下茫然无措、甚至带着惶恐的老兵,“粮虽十万,聊胜于无!兵虽两千,亦是两千条性命!若善待之,得其心,未必不能化为助力!纵使只能搬运滚木,协助守城,亦能稍解我军压力!若因怒而慢待,甚至驱逐,则正中陈先童下怀,更失天下人心!主公,小不忍则乱大谋!此刻,当以大局为重,以‘笑’纳之!”

如同一盆冰水浇在燃烧的炭火上。武阳剧烈起伏的胸膛缓缓平息下来,那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怒火,被强行压制、冷却。诸葛长明的话,字字如刀,剖开了陈先童那层伪善的皮囊,也点醒了他。是啊,从一开始,就不该对雒城抱有任何幻想!这屈辱的“援助”,反而成了他武阳立于道义高处的垫脚石!他深吸一口气,那冰冷的晨风灌入肺腑,激得他精神一振。再睁开眼时,眸中虽仍有寒意,却已是一片清明与决断。

他缓缓松开了紧握剑柄的手,甚至对着诸葛长明,极其轻微地点了一下头。

下一刻,在城下老校尉忐忑不安的目光中,在城上靖乱军将士压抑着愤怒的注视下,武阳的脸上,竟缓缓地、清晰地绽开了一个笑容!

那笑容并非勉强,反而带着一种豁达的明朗,如同拨云见日。他上前一步,双手扶住冰冷的箭垛,对着城下朗声道:

“朝廷增援已至,本将军心甚慰!将士们一路辛苦!”他的声音洪亮,充满了真诚的热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