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诸葛长明的归宿(九)(2 / 4)
p> 原本铁板一块的谢军残兵,此刻已然开始动摇。有人握刀的手不自觉地松了松,也有几人默默低下头,不再怒视对方。
而武阳始终站在那火光最明亮之处,沉默不语,眼神清澈如镜,锋芒藏而不露,仿佛早已看透人心变幻。
他没有催促,只任凭许文安等人一一道来。
许文安收刀入鞘,马首一转,又向营中高声道:“我不求你们立刻投诚,也不求你们马上交出兵刃。只望你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场仗,值不值得打下去!”
“你们是为谁而战?是为谢必安?还是为那早已被遗忘的刘蜀百姓?”
一时间,火光下的营地陷入死寂。
许多谢军兵卒低头不语,连赵玄清等人也一时语塞。连日来逃亡与奔命的疲惫,加上亲眼所见同袍投诚的现实,使他们内心再难坚定如初。
诸葛长明神情微微动容,他看得出,军心已乱。
他猛然回头,看向那些仍在等待他命令的将士,看见他们眼中不仅有疑惑,还有期盼。
他们……真的已经撑不住了。
诸葛长明嘴唇动了动,终究什么也没说。
火光照亮他额角的汗珠,也照亮他眼中那一点迟疑。
而武阳,依旧静静站在原地,等着他的答复。
营地的火光仍在跳跃,夜风徐来,旌旗猎猎作响,山林中传来战马低嘶的声音。三千余名银甲骑兵稳稳环绕在营地四周,枪刃出鞘,杀气逼人,仿佛随时可以淹没这支已然风雨飘摇的队伍。诸葛长明立于火光之下,眼神复杂,面上虽仍保持镇定,但内心却早已翻涌不休。
诸葛长明看着站在前方的武阳,那个名不见经传却屡创奇功的少年,如今已是义军主帅,兵强马壮,锐气逼人。诸葛长明缓缓吐出一口气,目光越过武阳,看向身后列阵的三千骑——这些人个个盔明甲亮,纪律严整,其中不少面孔他甚至还曾在谢家军麾下见过。
再回头看自己身后的残兵败将,那些昔日浴血奋战的袍泽,如今脸上早已看不见斗志,只剩疲惫、彷徨与疑虑。赵玄清、孙景曜、李仲庸三人沉默无言,站得笔直,但眼神中也有挣扎与忧虑。
诸葛长明沉默良久,心思百转千回。终于,他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要我诸葛长明率领众位弟兄归降可以……”
话未说完,身侧的李仲庸猛然前冲一步,失声道:“诸葛先生——!”
他的声音带着急切与不甘,仿佛一瞬间点燃了心底最后的执念。诸葛长明却只是轻轻抬手,眉目中满是沉静。赵玄清则更快一步,上前一步按住李仲庸的肩膀,摇了摇头,示意他冷静,不可妄动。
“李将军。”赵玄清低声道,眼神沉重,“我们……已别无他路。”
李仲庸望向赵玄清,再望向四周火光下面色凝重的将士,终于缓缓垂下头去,拳头攥紧,但不再言语。
诸葛长明眼神掠过他们三人,面上浮现一丝淡淡的悲凉。他曾一手调教的三位牙门将,此刻却要伴随他共走这条未知的路。
他转回头,面对武阳,语声缓缓:“我可以率众归降,但你需答应我两个条件。”
武阳一身银甲,立于火光之中,宛如战神。他闻言毫不迟疑地说道:“请诸葛先生直言,只要不是违逆王诏、逆乱军纲之事,我武阳皆可应下。”
诸葛长明看着他,嘴角微微一扬,似是赞赏,又似是感慨。片刻后,他终于缓缓开口:“第一,我诸葛长明麾下将士皆是忠勇之士,此番归降之后,武帅不可对他们进行盘查、清洗、拆分调派。军心不可散,我与三位牙门将仍将继续统率旧部。”
武阳闻言,毫不犹豫地点头:“好,我答应你。我既求天下安宁,岂会疑人用人?你率众归我,我便信你用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