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 第四三四章 发展(3 / 4)
也不过是扩张一下影响力罢了。哪里都有自己的人,这才好做事么。
打仗对于国家的负担是非常大的,粮草物资的运送,拉一车过去得没半车。这是运输人吃马嚼的损耗,还有负责后勤供应的文武官员上下其手的结果。路好走是架车拉,不好走那可就是要人背,运力并不大。前方打仗的有十万,后边送东西的搞不好就得十五万,甚至二十万。
而且那些粮草物资,都是国家的积累,换到现在的赵佶当国,那就是搜刮的民脂民膏。但即使这样,前线将士的日子也不好过,非常艰难。
大宋确实有钱,但是三冗的问题在那里,往正经地方用的钱并不多。
现在外部用兵,内部就要加大力度搜刮,逼百姓没活路。要说赵佶少花点儿,或者不花,修这么多年园子停一停,其实也能缓解不少。但是赵佶一代圣主,富有四海,哪里能穷到他这个皇帝头上呢。所以,民不聊生。
本来王言以为,梁山的发展因他的存在会有些困难。但他终究没有在这个时代生活过,即便到了阳谷县就能有活干,但是他的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而活不下去的太多了。他就是组织人手,一船一船的往北送,都送不过来。所以梁山的发展,似乎也没差到哪里去,每天都有拖家带口的上山去。
说来这也有他的关系,现在对西夏的用兵力度是比历史强的,所以搜刮的力度当然更甚。要说还是领导的问题,赵佶好大喜功,觉得他给的主意不错,未必不能成,但却不想要二十年,他想压缩时间,尽早完成如此伟业。毕竟一旦灭西夏、辽国、金国,南方的大理也不是什么问题,如此开疆拓土之功,那真的可以千古一帝了,怎按耐的住。
不过纵使梁山再发展,不改变路线,不经营地盘,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他们还是按照既定的轨迹发展着,经历着一个个事件,救柴进,破连环马,三山聚义打青州,曾头市晁盖中箭等等。
虽然没有了卢俊义、武松、鲁智深、杨志、扈三娘、董平,但是对于那些事件并没有什么影响。二龙山原本就有主,后来也有人上去。晁盖是必死的,他们也不必非找卢俊义不可。事实上便是不找,那曾头市也能破,哪里有吴用说的什么非卢俊义不可。至于后续的其他事件,自然也无问题,宋江当然排第一。大聚义之时,总也够了一百零八号的。毕竟那么多人,并非只原本那些人有名号,不是缺了卢俊义等人就不行。
他们壮大着,终究如宋江的愿,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入了朝堂的眼,也离死亡更近。
王言当然没管他们折腾,毕竟本来梁山人马就要去征辽,现在因为对外政策的改变不与辽国兴兵,但是田虎、王庆、方腊那还是该继续征的,所谓以贼制贼,他们本就没活下去几个。更何况梁山人马的折腾对他有利,何必对他们出手呢。
虽然山东被梁山祸害够呛,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在暗中出手,引着梁山灭了不少之前不好动的富户,在各地的影响力更进好几步。而且他也弄了不少人过海到鲁智深那里,壮大势力。
在辽金两国死磕的时候,他跟两边做生意。当然,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