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里正(1 / 2)

加入书签

为了防止地方豪强坐大,大秦的里正选拔有些特殊的要求。

比如,要无爵年长的本里平民,且办事干练无过失。

由本里的众人共同推举,才能当里正。

如果没有无爵的年长者,可以放宽至低爵位者。

这些要求,本意是本里的人,比较熟悉本地的风俗民情,方便调解纠纷。

限制没有爵位或者低爵位,又能避免有爵位之人利用里正的权利,制霸乡里,成为当地的地头蛇。

办事干练无过失,自然是为了选出有能力,又品格不错的人。

想法是好的,事实上,这样的人选却基本没有。

在秦朝这样相对获得爵位比较宽松的环境下,

人到老年都无法获得爵位,本身的治理能力就不太足。

没有爵位,自然就更加难有威望。

没有威望,就无法让众人信服。

单靠年长者的身份调解解纷,往往收效甚微。

里正的选拔需要避开丁口,也就是十八岁到六十岁的服役窗口期。

这个年代,好好活到六十,都是很不容易的。

六十岁以后的老人,本身就面临体力下降,精力衰退的问题,

更何况还要承担巡查里内、追捕逃犯、传递紧急文书等事务。

而且,无爵位甚至低爵位者是不能坐车的,延误紧急文书的传递更频繁。

导致基层行事效率极其低下。

另外,如果本里有贫困户或者逃亡者欠缴赋税,里正是需要帮忙暂时垫付的。

组织徭役,还要筹备工具和粮食。

无爵位的年长者,多半都是家境贫穷之人,

根本无力垫付费用。

届时,要么逃亡,导致工作陷入停滞。

要么贿赂乡吏,加剧基层腐败。

不管是收缴赋税,登记户籍,征发徭役还是维护治安,任何一样没有做好,

首先追究的责任人就是里正。

要么罚款,要么追责,如果本里出现逃犯,甚至要被连坐。

而成为里正能得到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免除部分徭役。

既没有国家补贴的禄米,又没有上升的晋升渠道。

可以说,里正算是一份明显吃力不讨好的活计。

除了本身确实威望不错,能力也不错,甚至家资还要充沛的人家。

一般很难在里正的位置上坐得长久。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更何况这种情况,在大秦基层管理之中比比皆是。

大秦统一六国之后,把里正的政策一并推行到六国原来的区域。

偏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原先的一套领导班子。

比如楚国的族老,齐国的乡帅。

职责与里正冲突,让里正的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而里正如果与有权力的乡吏勾结,同里的其他人却没有有效的渠道监督上告。

就算告到县衙,还需要提供完整的证据,甚至要承担诬告反坐的风险。

久而久之,弊端累积,进一步加大了基层失控。

而黑夫说的,正是情况之一,因为没有能力垫付,最终只得选择逃亡云梦泽。

子婴:……

还好他亲自到乡里走动。

不然,这样的事情没人主动汇报,皇帝高居庙堂,根本发现不了。

“那你们现在有里正吗?”

子婴问完,看向黑夫。

“回殿下,目前我们里的里正还是空缺的。”

如果没有意外,下一位里正很可能就会是他父亲。

他和惊成年之后就分了家,

如今虽然依旧和父母住一起,户籍却是分开了的。

而伯兄作为家中留守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