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衣锦还乡(5 / 6)

加入书签

名字。

有人会问,康荣年、康大年到底叫啥名呢?实际上,他既不叫康荣年,也不叫康大年。

咱们在书里也没提过他的真名,他姓荣,叫荣康年。

不过荣康年这个名字比较绕嘴,所以后来都称他为康大年。

有没有认识康大年的大哥呢?这个康大年在当时的1994年,那可是相当厉害。

有人会问,康大年牛逼不?在冰城他绝对能排得上前几名的富豪。

就后期他欠银行的债务,都高达上百亿。

银行的行长不管是上任还是下任,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他,对他说:“大哥,你可别出事,你可别死了啊。

你要是死了,这事儿可就麻烦啦,我这钱还不好要啊。”

公安局不敢抓他,法院也不敢判他,就是这么个厉害的人物。

有老哥会问,他很有钱吗?那你想想,欠银行一百亿,那得多牛逼。

所以说,荣府康联大学院的老板康大年确实不一般。

咱就叫他老康吧。

当时的老康非常牛,在1994年的时候,老康的身价大概有两三千万。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钱不多,但要知道那可是在1994年,老百姓能挣多少钱呐?在那个时候有两三千万,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个亿,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早期的康荣年,他的经历也挺传奇,只是咱们现在先不详细讲述他的经历。

康荣年的早期家史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远渡香港,在那片繁华之地做了诸多买卖。

当他从香港归来,毅然选择投资内地。

要知道,老康可是地地道道农村出身的孩子,虽然后来在冰城闯出了一片天地,但他的根在黑龙江佳木斯。

1994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康荣年已然拥有两三千万的雄厚身价。

就如同许多成功人士一般,在功成名就之后,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强烈的念头——衣锦还乡。

康荣年也不例外,那时的他常常回想,小时候穷得叮当响,连双合适的鞋都穿不上。

不是穿着别人给的黑不溜秋的旧鞋,就是一双四二码、一双四三码的拼凑着穿,都是亲戚施舍而来。

如今达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家乡的人看看自己现在的辉煌。

就在1994年年初,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

佳木斯的朋友找到康荣年,说道:“老康啊,如今咱们佳木斯的投资环境那是相当好。

你不是有干酒店的本事嘛,要不回来干个买卖,开个酒店准能挣钱。

现在老外也不少,这生意肯定好做。

正好政府有个招待所准备往外兑,价格便宜得很,这可是政府招商的好机会。”

康荣年一听,心思瞬间活泛起来。

此时的他,事业重心虽已在冰城,但这个提议却让他对家乡充满了期待。

康荣年心想,自己挣了钱,不就是为了在亲戚朋友面前扬眉吐气嘛。

让那些曾经小瞧自己的人知道,如今的康荣年有多么了不起。

最起码能给亲戚们安排个工作,开个酒店,七大姑八大姨的,哪怕当个保洁,一个月开个一千两千的,在1994年那也是相当风光。

就这样,康荣年通过与政府和朋友的对接,了解到了这个招待所的情况。

原来这个招待所是国营的,现在要改为民营,说白了就是承包给个人。

价格是150万。

在1994年中旬左右,康荣年果断出手,以150万兑下了这个招待所。

接着,他又投入资金进行装修,重新装修花费了50万。

前前后后加起来一共花了200万。

而且这个合同签的是15年的有效期,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