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轶事(1 / 2)

加入书签

然而,当时一同受封的功臣多达三十六位,刘伯温却排在了最末。

这一结果让心高气傲的刘伯温心中难免滋生出一丝不满之意。

平日里,他常常以一代军事奇才自诩,认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古往今来无人能及。

在他看来,自己至少也应该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那样,被封为侯爵才配得上自己的功绩。他时常幻想,若自己身处那个时代,定能超越诸葛亮,成为千古第一军师。

就在刘伯温心怀不满之时,有好心人善意地提醒他:“孔明之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恐怕不是你所能比拟的。

你切不可心生骄矜,以免惹出祸事来。”

刘伯温听了这番话,虽然表面上并未反驳,只是微微点头,但内心深处却不以为然。

他暗自思忖,诸葛亮不过是千年前的古人,自己如今手握奇谋妙计,若能与他当面对决,定要让他见识自己的厉害,看看究竟谁才是古往今来最厉害的军师。

只可惜诸葛亮早已作古千年,无法实现这一场梦寐以求的较量。

时光流转,到了1369年,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西征,与元将扩廓帖木儿(也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的王保保)在太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

然而,战事陷入了胶着状态,明军久攻不下。朱元璋见状,心急如焚,当即下令刘伯温率领五万大军前往助阵。

这一日,刘伯温率领军队行至一座不知名的小山。此时天色渐晚,刘伯温正准备下令安营扎寨,让士兵们稍作休息。

就在这时,一名探子匆匆赶来,单膝跪地,急切地报告道:“军师,前方山上发现一座庙宇,据当地百姓相传,这座庙宇乃是三国时期的军师诸葛亮所建。

”一名随从也在一旁劝说道:“军师何不移步到庙中休息,这样也可免了露宿荒山之苦。”刘伯温听后,心中一动,欣然应允。

于是,刘伯温带领众人上山,果然看到一座古朴的小庙。然而,这座庙却甚是奇怪。庙内大殿之上,高悬着一块无字的木匾,殿门两侧,也没有常见的楹联,显得格外冷清。

庙中只有一位老僧住持,他身披一袭破旧的僧袍,静静地坐在那里,仿佛一尊岁月的雕像。

刘伯温仔细打量着住持老僧的面貌,见他神态安详,不像是元人的细作,这才放下心来。

他走上前去,向老僧说明来意。老僧听说眼前这位便是名震天下的刘伯温,顿时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笑容。他连忙起身,热情地腾出一间厢房,作为刘伯温夜宿之所。

夜幕降临,明月高悬。刘伯温和老僧闲来无事,便坐在庙中攀谈起来。

刘伯温心中一直对那空匾和无楹联之事感到好奇,于是便开口问道:“方丈,为何这大殿之上只有一块空匾,两侧也没有楹联呢?”

老僧微微一笑,缓缓说道:“此庙据说乃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建。当日建成之时,诸葛丞相通过掐算,料定后世必定有一位如他一般的绝代军师会到此。

因此,他特意留下这空匾和空楹联,让这位后世军师题词。”

刘伯温听完,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之色,笑着问道:“方丈可知诸葛丞相算出这后世军师姓甚名谁?”

老僧笑道:“这倒不曾听说。不过纵观千年以来,唯有刘军师足以和诸葛丞相并肩,大概指的就是您吧。今日既然有缘到此,何不提笔补上一联,也了却这流传千年的传说?”

刘伯温闻言,更加得意忘形,当即吩咐随从取来笔墨。他大笔一挥,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下联是“一统天下刘伯温”。这对联字里行间,颇有压诸葛亮一头的意思。

写完对联后,刘伯温意犹未尽,随即吩咐两名军士爬上去取匾,他要亲自写上一个横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