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科技奥运先进奖,验证成功【三合一(6 / 6)
>
谁让徐铭同时参与了模型构建和算法开发。
“放心吧导师,咱们肯定能验证成功。”
“我相信徐师弟的判断。”
“终于等到这一天,不知道能不能打破学校的记录。”
最终趁着斗志昂扬的劲头,大家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做最后的优化,迎接即将到来的工业验证审判。
12月18日,周四,航发集团涡轮叶片实验室。
上午许崇兴带着课题组成员,顺利来到这里,并和工程师杨启航进行对接。
“张教授。”
“你的相场模型确定能预测涡轮叶片微裂纹,大幅度提升叶片的寿命”
“这好像还没过去多长时间吧”
杨启航约摸四十岁左右,作为高级工程师,已然在集团待了近十年,主要负责航空发动机研发,因涡轮叶片长期依赖海外进口不利于国产化,在上面牵线下联合燕京大学数学系工程计算院组建课题。
他对于张鲁平的相场模型理论自然研究过,相比传统方法能精准预测高温合金微裂纹。
能大幅度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科研经费。
然刚过去短短数月的时间,现在告诉他课题已进入到工业验证阶段。
着实太过令人吃惊。
别说在国内,哪怕他海外留学的时候,都没有见过哪个课题项目进展能如此迅速。
以至于他不得不表示怀疑。
“放心吧杨工,没有一定的把握,我们可不会专门时间来开展工业级验证。”张鲁平接过杨启航的话宽慰。
而在这种情况下,杨启航只得进行配合。
“那好吧。”
叹口气丢出这几个字,随即领着众人,来到实验室的系统控制室。
张鲁平这时也不再耽搁时间,当即着手吩咐起来。
“徐铭。”
“你先和小佟把我们的算法求解器代码,嵌入到航发设计平台。”
“好的导师。”徐铭闻言点点头到电脑旁坐下。
待所有工作准备就绪,便开始进行涡轮叶片高温合金的微裂纹预测。
其中预测的两项重要指标,包括裂纹萌生时间,以及裂纹长度。
航发集团的传统方法预测,基本上和实际数值相差百分之五十以上,显然没有办法将其具体应用,目前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相场模型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往往裂纹萌生时间,基本上都超过两百个小时。
因此整个验证周期要长达十天左右。
杨启航虽对张鲁平团队,仅用几个月完成的相场模型持有怀疑态度,不认为会有什么令人惊喜的表现。
但在验证阶段内,却几乎每天都待在实验室,对最终的结果仍感好奇。
转眼来到月底,当实验值出炉,杨启航更是第一个和早就解出的相场模型预测数值进行对比。
然看到报告文件上的几组数据后,表情瞬间便僵硬在脸上完全怔住。
瞳孔骤缩。
约摸愣上十多秒,才算是回过神来。
嘴中忍不住低喃的同时,脸庞随之被欣喜取代。
“相场模型预测裂纹萌生时间207个小时,最终实验值为203个小时。”
“预测裂纹长度58μ,实验值60μ。”
“这……”
站在旁边的张鲁平和徐铭等课题组成员,尽管还没有看到实验值报告文件,却也能从杨启航的表现中清楚相场模型的研究取得巨大成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