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最年轻的教授,优化飞控系统(6 / 7)
nbsp; “只有战机的飞控系统,存在些许问题,没法通过航电和飞控系统综合试验。”
“需要进一步优化。”
“这段时间我们飞控小组没少通宵,眼下有徐师弟你过来帮忙,估计大家的压力很快就能减轻下来。”
宋振宇当日也在风洞基地,知道正是凭借徐铭构建的电磁耦合相场模型,才能这么快完成新涂层方案,且很顺利的便通过了相关验证。
单凭这点便足以证明,徐铭在算法编程上的水平。
毕竟若真只单纯研究数论,可做不到这种程度,马指挥也不会说要为其请功。
杨总师更不会主动把人邀请过来帮忙。
身为锦飞的研究员,从所里大胆跳过四代机,直接立项第五代机,到今天不知道突破多少瓶颈,其中艰辛也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
如今就差战机的软件飞控系统,自然做梦都想尽快完成系统优化。
让自家的战机,能真正飞翔在天空上。
尤其在目前国际局势下,急需一柄利剑形成震慑。
所以得知徐铭终于要过来帮忙,他心情很高兴,特意主动请缨要求过来接人。
徐铭把宋师兄的话听进耳中,明白原型机为获得极高的机动性,采用了放宽静稳定的设计,甚至在某些状态下刻意设计为静不稳定。
传统的飞机,就好比一架扔出去的纸飞机,它能自己恢复平衡便是静稳定。
然静不稳定则像是把铅笔用笔尖立在手指上,会随时向四面八方倾倒,如果不能以极快的速度不断移动手指调整就无法保持稳定性。
这就需要更强大的飞控系统,以每秒上百次速度持续监测飞机姿态,以及速度仰角等多个参数,并瞬间计算出需要如何偏转控制面来保证飞行。
完全不夸张的讲,没有足够强大的飞控系统,战机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就有可能坠机。
另外原型机的三翼面气动布局,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复杂组合。
正是这些硬件上的气动布局设计因素,反而使得飞控系统成为了难度最高的技术。
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学科分支。
可以说徐铭虽对自己的算法编程水平有信心,但没有真正参与优化前,却也不敢肯定最终能达到什么样效果。
于是当念头停留在这里,只得相对保守的回应句。
“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进行优化。”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