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求月票!!!求订阅!(2 / 5)
在主流观点中,假想朋友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属于孩子主观创造的、存在于他们的主观意识中的精神朋友。另一种则是以现实事物为依托,将精神映射到现实事物的朋友,如布偶、各式玩具等事物。其实,还有一种观点是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假想伙伴,这属于在现实中存在但任何人都看不见的生物,但至今还没有被证实。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叫皮亚杰,皮亚杰持有一种观点:2岁以上6岁以下的孩子会有一个特殊的游戏发展阶段,并把这个阶段性行为称为假装游戏阶段,也称为象征性游戏阶段。在此阶段,孩子们非常容易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假想伙伴的原因有3个。
第一、“泛灵心理”,这一理论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他的理论支持为:2岁到3岁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不充分、不全面,刚经历了自我觉醒阶段,喜欢将精神依托在一些无生命的物体让物体成为属于自己的朋友。
第二、家长对孩子不够关注。现代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许多家长为了养家糊口经常在事业中奔走忙活,孩子或被托儿所照顾、或被放在老一辈手里长大、亦或是在孤独的家中自我成长,孩子的感受时常被忽视。在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的环境中,孩子的安全感极度缺失,孤独、寂寞、无助、恐惧时常伴随孩子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假想伙伴会在孩子的头脑中逐渐显现轮廓,自己和自己对话,将精神中的假象伙伴与自己连接。
第三、孩子的交往朋友少。孩子因为本身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言辞,或者缺乏安全感,交流欲望低、不敢和外界对话等各种原因,在上学时期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甚少,即使说上话也没有一起继续玩耍。在此基础上,孩子无论在哪里能交上的朋友都很少,更别说一起玩耍、一起成长的好朋友。另外,学校里班级的小朋友也不只有自家孩子。老师管理那么大一个班级需要照顾许多小朋友,难免会有交流不及时、交流不深入的情况,孩子在多方面找不到心灵的依托与慰藉。
看着身边的小朋友一个个笑逐颜开、和自己的好朋友分享快乐,可是自己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好朋友,只好自己一个人玩耍,悄悄地在脑海中想象自己的假想伙伴。
亚瑟就是典型。
不过这种情况,其实算不上严重,只需要正常的疏导就行了。甚至随着长大,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越发健全,这种情况也会自然而然的消失。
但亚瑟从很小的时候,就期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兄弟或者玩伴。
这种想法一直都有。虽然和奥姆的每次见面都不怎么愉快,可实际上他们之间那特殊的关系,让亚瑟早就将一些心理情绪投射到了奥姆的头上。
他是自己的弟弟。
亚瑟自己也从未否认这一点。
所以他不管怎么打,内心深处其实都没有下死手的想法,可奥姆就不一样了。
他是全身心的想要亚瑟死……或许以前,他还有一些亲人之类的想法,可自从他堕落到被黑蝠鲼控制之后,他整个人都黑化了。
基本上已经彻底斩掉了那一丝丝牵绊……其实这一切还是亚特兰娜的锅。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