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二千三百四十七章(2 / 4)

加入书签

sp; 死亡崇拜是一种原始崇拜,是一种对死亡和濒临死亡的崇拜现象,类似的有生育崇拜、自然崇拜。这些源自于人类对于自然界规律的敬畏,随着群体的产生,人的崇拜对象渐渐地从这些自然界物象上转移到了某个人、某个具体物上面,固然感觉上更贴近生活,但是也很容易夸大,使群体行为变得盲目、狂妄。

    死亡是地球上生物都要面对的问题,大概第一个意识到这个现象的人,也曾像《西游记》里面孙悟空看着花果山很多老猴死亡时那样不甘,也试图做些什么去延长或者阻止这种现象产生,但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对于未知且呈现巨大威力的事物,人很容易产生恐惧,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在普遍懵懂的时期,大概是一位比较敏感的先祖,看到同伴的死,感受到了无常和对自己日常的影响,才反思出对死亡的敬畏之心。越是在自然界本身当中存活,人们就越会发现很多无力改变而又深受其影响的事物,诸多的原始崇拜就是这样来的。当这种直观的体验被掩饰、弱化的时候,人们就很难在心里升腾起那种敬畏之心,距离产生美,也产生错觉。人类的族群发展,使得人类在自然界生活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底气,就是受到的威胁变少了,并非是不存在。人的满足感很奇妙,有时候被赋予了一点生存的权利,就可以抛却很多重要的东西。当有人建造了可以居住的洞穴或木屋,好多人便开始对他表示诚服,为了自己也能够获得相应的技能,从而逃避死亡的威胁;当有人发现了造火方式,用以抵抗野兽、煮熟食物,很多人转而又对这个人表示诚服,同样是为了更好的逃避死亡的威胁……当人类的技术达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对于维持逃避死亡技术实现的大量资源非常重视,也许是个别的不安感,也许是被死亡激发的自私,也许是人的个体意识终究太强,资源掠夺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并且越演越烈,很多人对于此间发挥作用的人也表示诚服。因为人在自然界中有了更多喘息的机会,也有了一定的改造环境的能力,改造自然是不可能的,人永远处于自然界当中,无法真正脱离,气候变化、斗转星移都会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其实对伟大人物的认可是有助于凝聚力产生的,但是夸大这种认可,变成迷信,而不去思考自然本身,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自然的一切,可以被观察感知,事物的增减你可以明确的感受到,但是人一旦盲目,就会有错觉,认为很多东西平白出现,且可以一直被大量生产,认为自己站在一个无限资源盘上面去对待这个世界,变得丢失理性了。这种变化不单单是对同时代的类群进行伤害,也是对后代的掠夺伤害,因为没有敬畏,也失去了做事的“度”。一个时段的极盛,后面伴随的几乎就是下一个时段的衰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损耗至少是这个界面躲不开的东西。生物死亡只是其中一种表现。

    阿斯加德这个明显是过了。

    不过,别人的文化过了这么多年都这样,所以外人也不好评价。

    但这的确赋予了阿斯加德很多特别的东西,比如胆子大,就像刚刚说的,连死亡都不能让他们感到畏惧,还有什么值得他们恐惧的呢?(阿斯加德是真不怕死,比如电影中,海拉降临阿斯加德,海拉展开大屠杀,那么多人看到海拉那么猛,可依然毫不犹豫的冲向她,勇的不要不要的,然后他们就死光光了……)

    但面对永恒,他们畏惧了。

    这在阿斯加德人身上极其罕见,特别是针对整个群体的时候,单个的阿斯加德或许还会因为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