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二千三百四十八章(2 / 5)
作怪。这毛病听起来挺玄乎的,但其实还真有科学依据,今天咱们就唠唠,为啥有人看见摩天大楼、巨型雕塑、巨轮,甚至超大鲸鱼都会吓得直哆嗦。
2010年,美国《心理学前沿》期刊登过一项研究,让一群志愿者看各种巨大物体的图片,结果近三分之一的人出现明显焦虑反应,有人甚至喘不上气。科学家一琢磨,发现这事儿和人类进化脱不开干系。咱老祖宗在野外溜达时,突然看见头巨大的猛犸象或者小树一样高的熊,第一反应肯定是撒丫子逃命,毕竟活命比面子重要。这种对巨大物体的警觉性,早就刻进dNA里了,只不过现代人碰上的是钢筋水泥的“巨兽”。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那为啥有人怕得要死,有人却觉得非常震撼呢?这就得扒一扒大脑里的“恐惧开关”——杏仁体。这玩意儿就像个警报器,一旦觉得有威胁,立马让身体进入战斗模式。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发现,巨物恐惧症患者的杏仁核比普通人活跃得多,尤其是看到巨大物体时,脑部扫描显示他们的恐惧区域亮得像跨年夜的霓虹灯。但有趣的是,同样一群人看到普通大小的物体却毫无反应。说白了不是物体本身吓人,而是大脑自动把“超大号”和“危险”划了等号。再往深了说,心理学家还发现个关键点:失控感。你想想,站在一艘几百米长的邮轮旁边,人类那小身板跟蚂蚁似的,万一这大家伙动起来,咱根本无力反抗,这种无力感会触发深层恐惧。2007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做过实验,让参与者站在虚拟的巨型机器人面前,结果超过一半的人产生强烈不适,有人说“感觉它随时会踩扁我”。科学家解释人类对环境的控制欲是写在基因里的,一旦觉得局面失控,汗毛都能竖成天线。但巨物恐惧症也不是全无好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这种反应可能是一种“保护性机制”。远古人类要是看见个庞然大物还傻站着欣赏,早被踩成化石了。现代人虽然不用躲猛犸象,但面对高楼起重机、巨型机械时,那种本能的警惕性反而能让人远离潜在危险。比如建筑工人普遍对重型设备保持谨慎,某种程度上也是进化送的“保命技能”。至于为啥有人特别怕雕像?这里头有个视觉陷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视觉感知专家发现,人造巨物往往带着“恐怖谷效应”。简单说,一个几十米高的自由女神像,远看挺壮观,但要是凑近了盯着她眼睛看,那放大的瞳孔和僵硬的微笑会触发大脑的“非活体威胁警报”。日本早稻田大学还做过实验,给志愿者看不同尺寸的人脸模型,结果超过三米高的模型让80%的人产生不适感,因为大脑会误判“这是个静止的巨人”。
话说回来,这算毛病吗?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搞过一套“暴露疗法”,让患者先从看小比例模型开始,慢慢过渡到真实巨物。有个案例特别逗,有个老哥原来连商场圣诞树都怕,医生带他从乐高积木搭的埃菲尔铁塔玩起,半年后居然能淡定地站在真塔底下自拍。
不过专家也提醒,只要不影响生活,有点怕巨物不算啥毛病。毕竟人类对巨大的敬畏,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然的清醒认知。最后唠点实在的,你要是看见巨型摩天轮腿软,往好了想,这说明你的祖先逃跑技能点满,才能让你活到今天搁这儿刷手机。再说了,恐惧和震撼本来就是一对双胞胎,你看那些专门跑去看火箭发射的人,一边哆嗦一边嗷嗷叫,不就是图个又怕又爽的劲儿吗?科学早就说了,人类对巨物的复杂感情,本质上是一场跨越百万年的自我保护演习。
阿斯加德人似乎没这个毛病,但现在有了。
希芙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