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新绞肉机——南线战场(2 / 3)

加入书签

,尤其是同盟国战力担当的德国。

    德国是同盟国之中唯一的高纬度国家,同时又是工业最发达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德国对能源的需求远超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盟友。

    解决了能源问题之后的德国,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毕竟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温饱”二字,所以能源和粮食是最基础的问题,但粮食问题也正随着占领东欧产粮区后得到缓解。

    除了获得新的粮食获取通道以外,同东非贸易也是德国社会能够正常维持的重要原因,从1914年到1918年的三年时间里,东非向同盟国出口了大量农产品。

    尤其是小麦,肉类,糖类等重要农产品,这不仅维持了同盟国的基本民生需求,甚至同盟国还有余力从东非进口热带果蔬,肉蛋奶,甜品等非生存必须物资。

    一个很典型的数据就可以说明东非出口贸易对同盟国的重要意义,前世,德国人估计至少有七十多万德国人在一战中死于饥饿或者因为饥饿引发的病症,而因为东非的存在,在1918年以前,德国的基本生活物资都勉强可以维持。

    更不用说同盟国还有余力从东非进口提高非生存必须物资的能力,前世德国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到威胁贵族生存。

    就比如前世嫁给普鲁士贵族的英国女子布吕歇尔在1917年1月的日记中写道:“我们每天都在变瘦,德意志民族丰满的体型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传奇。我们现在都是瘦骨嶙峋的,眼周都有黑眼圈,我们想的主要都是下一顿饭会是什么。”

    假设没有东非和同盟国的贸易,那同盟国早在1917年初就已经难以继续维持下去,毕竟连贵族都受到粮食短缺问题的干扰,平民的生存环境可想而知。

    所以重新打通和东非的贸易,对同盟国而言十分重要,这也是德国支持奥匈帝国等盟友夺取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为此,同盟国甚至宁可放弃一部分支援西线战场的兵力,也要首先剿灭巴尔干和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协约国军队,以实现重开和东非贸易的战略。

    这次战略,基本上依靠陆军为主力,虽然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海军实力尚存,但是无法撼动在地中海占据绝对优势的英法海军。

    如果不是海军孱弱,那同盟国的目标估计不是巴尔干和中东,而是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了。

    1918年8月。

    以奥匈帝国为主力,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为辅助,同盟国新集结了将近一百二十万兵力,正式开赴巴尔干半岛和奥斯曼帝国境内作战。

    其中奥匈帝国七十万,保加利亚三十万,罗马尼亚二十万,加上原本在希腊,阿尔巴尼亚前线作战的同盟国军队,还有奥斯曼帝国军队。

    从巴尔干半岛到中东战场上,同盟国军队规模超过了五百万,其中奥斯曼帝国军队数量最多,达到了两百多万,其次是奥匈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