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学术交流(2 / 3)
成来看,大多数都是理工类的精英人士,而托木斯克国立理工大学的很多教师也是如此,所以大家有不小的共同语言。
木洛托夫问道:“科威尔先生,冒昧的问一句,不知道你是东非本国院校培养还是欧洲留学后回国效力的人员?”
科威尔:“这没有什么不能说的,我确实是接受过本土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但是也接受过欧洲的大学教育,不知道木洛托夫校长听没听说过德国的斯图加特高等技术学院,我在那里进修过两年,至于我在莱茵帝国的母校则是蒙巴萨国立大学。”
木洛托夫沉思了片刻说道:“斯图加特理工学院,斯图加特作为符腾堡的政治中心我倒是有所耳闻,不过没有去过,因为我当年只去过法国求学,至于斯图加特高等技术学院就更不可能听说过了,不过,如果是德国的学校,那实力应该不错。”
“至于你所说的蒙巴萨国立大学,还有你所任职的姆贝亚国立大学,对于我而言,那就更陌生了,毕竟在我们俄国,关于莱茵帝国的消息还真不多,包括教育领域。”
科威尔笑着说道:“当然,莱茵帝国相对俄国而言是比较偏远的国家,我们的很多学校虽然实力不错,但在欧美没有什么知名度。”
而科威尔此话一出,就让木洛托夫拿不定主意了,他也很想了解一下东非高等院校的实力。
于是,他对科威尔说道:“科威尔先生之前说你是机械类的教员,我本人是化学专业的,我们校长倒是对机械比较擅长,不过他在圣彼得堡出差,所以很遗憾我本人不能和你进行一些交流,真是让人惋惜。”
科威尔摆摆手道:“校长先生能够担任托木斯克国立理工大学的校长职务,那必然有过人之处,虽然和我的专业不重叠,但肯定相关学识水平很高。”
说着,他将小组中的一名成员推出来说道:“这位是我们莱茵帝国哈拉雷工业大学的莱明顿先生,他刚好是一名化学家,我想和校长你肯定有共同语言。”
在对外交流中,因为早期东非地理位置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东非已经成了其他国家通用对东非的称呼,这就像远东帝国的在各个朝代有很多国家名称一样,但是如今固化为“中土”。
木洛托夫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个被科威尔推荐的年轻人,能被东非冠以化学家,恐怕在东非化学领域不错的成绩,所以木洛托夫也决定以莱明顿为切入点,看看东非人的成色。
“你好,莱明顿先生,我们也算同行,不知道伱……”
莱明顿这个人显然没有科威尔那样能说会道,所以很快就被木洛托夫套了话,不过一番交流下来,木洛托夫很快就确定了莱明顿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且他也在欧洲留学过,甚至木洛托夫还认识他的欧洲导师。
“奥拉基尔教授竟然是你的导师,我曾经在比利时和他见过几面,至今还有书信交流,只不过他有你这么优秀的学生我是没想到的,只不过一直没听他说起过。”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