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上兵伐谋(1 / 3)
弗兰茨所指的销路自然就是突尼斯,毕竟造反也是需要物资和武器的嘛。
虽说孙子兵法有云。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不过弗兰茨并不需要自己在突尼斯的伙伴太聪明,毕竟弗兰茨也没把他们当成过同伴。
而且突尼斯大君埃哈迈德·贝伊也不可能是一个想要体面的人。
突尼斯军队号称十五万,维持这样的军队规模对于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三五万人还是有的,这其中有两万是埃哈迈德·贝伊的嫡系。当然要推翻他的人也来自其中,一场大战才是最好还是发生。
毕竟这样一方面可以扫清新统治者上台的阻碍,另一方面也方便奥地利帝国的逐步入侵。
弗兰茨很清楚欲灭其国,先灭其史的道理。
除了必要的文化和宗教渗透,对历史进行重构以外,让其对自己国家文化感到厌恶,甚至绝望也是必要的。
当然还有最高效、最彻底的一种做法,那就是进行物理感化。
不要觉得弗兰茨的手段残忍,其实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征服者会直接采取最后一步行动。
此时的突尼斯大君埃哈迈德还没有丝毫察觉,他现在正忙着完成英国给他的指标呢。
为了得到英法的承认,他必须来一次大平权。平权自然是要取消此时突尼斯国内那些穆斯林的特权,埃哈迈德对此表现的十分坚定。
但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想要毕其功于一役。
埃哈迈德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次机会,一次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内部分裂势力和地方势力的机会。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英法的外交官真的是人才辈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法国外交官居然让埃哈迈德认为英法是站在自己一方的,并支持他的改革。
有了英法的支持,埃哈迈德自然是无所畏惧。他不觉得那些平民能阻止他的改革,不过埃哈迈德不知道的是反对他的人远远不止那些平民。
伊斯坦布尔,斯捷潘·赫鲁廖夫的反攻并不顺利,他本以为得到了这么多生力军,还弄来了这么多海军的火炮,一切应该迎刃而解才对。
然而高地之上的托普卡帕宫依然是那么遥不可及,几番血战下来俄军是损兵折将,可奥斯曼人就是不退。
其实奥斯曼人也不好受,是肉眼可见的不好受。整个托普卡帕宫几乎沦为废墟,为了防止尸体堆集引发感染尸臭几乎弥漫了整座城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