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英法的妥协(2 / 3)

加入书签

; 拿破仑分子就是坚定的主战派,他们迫切想要重掌权力,而最好的途径就是战争。

    但是此时法国的财政已经濒临破产,国内外战争的持续消耗让兵力捉襟见肘。

    而且路易·菲利普为首的奥尔良派也不想看到军人掌权,更不想看到拿破仑家族回归。

    正统派内部则是十分混乱,有人想唆使路易·菲利普开战,然后借机推尚博尔伯爵上位。

    有人想要避战,因为此时开战对法兰西不利,战争可能不但无法扶尚博尔伯爵上位,还可能会重蹈法国大革命的覆辙。

    有人想要开战的理由则是因为自己囤积的货物卖不出去,有人不想开战的原因是自己在国外还有很多生意。

    最终路易·菲利普选择了和平,因为敌人太过强大,同时国内的叛乱分子也太嚣张。

    工人秘密结社,各种社会思想的小册子遍地都是甚至引来了两位伟人围观,不过进行演讲的并不是一名黑人,而是一群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社会学者。

    正统派和教会、庇护九世串联在一起,对于路易·菲利普来说简直是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

    路易·菲利普亲自任命了77名主教希望借此来冲淡教会的影响,但是这种力度还没法一次性消弭教会千年来建立的影响力。

    反而是让教会和正统派坚定地走到了一起,庇护九世更是借机催债,要求法国补缴多年来欠下的什一税。

    奥尔良派内部同样不稳定,比如巴罗派,他们就希望让路易·菲利普处于统而不治的局面。

    除了这种公开表示希望国王交出权力的,还有一大堆各怀心思的小派别。路易·菲利普在位18年已经换了17届内阁,其动荡程度可见一斑。

    “民主派”和共和派此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军队之中同样山头林立,比起政治派别,个人派系更为常见。

    比如首相苏尔特为首的骑墙派,他们谁都不想得罪,同时又坚定地维护着自身的利益。

    国内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也不时发生,殖民地的混乱更是到了可怕的程度。

    不过此时路易·菲利普觉得此时的局面还可以勉强控制得住,但要是再发生战争那可就不知道了,他不想冒任何风险,一次都不愿意。

    两州之地也不少了,比比利时那次要好,至少他没有损兵折将。而且路易·菲利普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人才,夏尔·杜夏特这位草根崛起的将领。

    前者觉得可以利用后者分化瓦解波拿巴派,后者也觉得前者将是自己最大的垫脚石。

    于是乎1847年维也纳会议顺利召开,并且取得喜人的成绩,为欧罗巴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