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弗兰茨的私兵(4 / 5)

加入书签

    实际上吉普赛(罗姆人)的大篷车什么的,对于维也纳的贵族子弟来说还是蛮刺激的,蛮有诱惑力的。

    这也算是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地区的特色了。

    历史上1859年随着奥地利帝国战败,阿尔卑斯山地区的罗姆人遭到撒丁王国的驱逐。

    之后又接连遭受瑞士联邦和奥地利帝国的驱逐,在1860年夏天有人在阿尔卑斯山消融的积雪中发现了大概两百具罗姆人的尸体。

    当地人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便一把火将他们都烧了,又找来神父进行驱邪仪式。

    这些人不过是历史的尘埃而已,他们的历史并不会被人铭记。

    兵工厂对于蒂罗尔人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一些人甚至全家都在为其工作。男人们在工厂抡铁锤、打螺丝,女人们在包装子弹、添加火药粉。

    实际上此时的蒂罗尔兵工厂生产了欧洲近一半的线膛枪管,奥地利帝国此时应用的模头挤压法,在当时看来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即便是有人能想得出来,他们也要解决液压机的问题。即便是有了液压机,他们的压力也不够。

    不过不管那些工匠如何努力,他们的手工效率依然远远落后于奥地利帝国工业制造。

    历史上1851年以后线膛枪管才开始逐步进入工业化,而且早期的单点拉钩法效率依然很低,同时非常容易造成次品,甚至直接让枪管报废。

    密封胶圈的发明让后膛枪的密闭性得到大大加强,虽然偶尔还是会糊士兵一脸,但是不至于出现大面积烧伤什么的,最多就是吸入一些粉尘而已。

    弗兰茨并没有试图说服军队全面列装后膛枪,甚至压根都没提这件事。如果在内战中双方都装备了后膛枪,那么战争的烈度和血腥程度都会飞速提升。

    具体可以参考美国的南北战争,哪怕只是列装的线膛枪,其血腥程度也至今被人记忆犹新。

    如果在内战之前全面普及后膛枪,那么再加上此时盛行的排队枪毙战术,其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顺便提一句此时奥地利帝国的后膛枪,并非是后世普鲁士那种大栓(栓动步枪),而是另一个支线——杠杆式步枪。

    杠杆式步枪的特点便是装弹多、射速快,这里就不用M1894的每分钟60发为例了。

    仅仅是后世人复刻的意大利人的M1820,射速也可以达到惊人的每分钟35发。

    不过考虑到这个时代还没有无烟火药和金属定装弹,射速还是能达到每分钟15-20发。

    相比普鲁士的德莱塞步枪射速上存在着巨大优势,德莱塞步枪射速为6-10发每分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