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被鞭尸的串子(3 / 5)

加入书签

地呈现这种暴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伦理和美学难题。

如果画面过于写实和血腥,会变成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对观众而言也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感官折磨,可能导致观影体验极差,甚至被批评为“消费苦难”、“暴力奇观”。

如果有所保留或含蓄处理,又可能无法传递历史的沉重与残酷,削弱了事件的警示意义,容易被诟病为“隔靴搔痒”,无法触及本质。

任何细节上的艺术加工都可能引发史学界和公众的质疑。在这样一个高度敏感的历史事件上,导演的每一个虚构人物、每一句虚构台词都可能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一旦被认为与史实有出入,就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

金陵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深重的创伤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沉痛的情感记忆。导演拍摄此类题材,犹如在小心翼翼地触碰一个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他们背负着整个民族的情感期待和道德审判,压力巨大。

如何讲述受害者故事,如何表现施暴者,都需要极度的谨慎和同理心。必须确保影片的创作是出于对死难者的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而非简单的利用。任何商业化的操作或艺术上的轻浮都可能被视作对死难者的不敬。

其实最容易的处理方式是塑造绝对的恶魔(小日子军人)和绝对的天使(华夏受害者)。但最高级的艺术往往追求更深层的人性探讨。如何在不淡化侵略者罪恶的前提下,探讨战争如何异化人性、体制之恶与个人之罪的关系等复杂问题,是对导演功力的极大考验。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巨大的争议。

这类题材很容易拍成“爱国主义教育片”,流于口号和情绪煽动,而失去了艺术本身的力量。如何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人故事,让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产生共情和理解,是极大的挑战。

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商业市场残酷现实,绝大多数观众进电影院是为了娱乐和放松。面对一段极其压抑、令人心碎的历史,很多人会本能地选择回避。这使得这类影片的票房前景天生黯淡,所以就很难吸引大的投资。

不过这个对于杨简来说压根不算事儿,他就是自己贴钱,他也要拍出来。他不但要在国内上映发行,他还要在全球进行发行。

无非就是钱的事情,要是不行,那就是钱给的不够。

哼,钱这玩意儿,杨简是最不缺的了。

从1995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到2009年陆串的《南京!南京!》,再到2011年张一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在这几部电影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之后,这个题材似乎成为了一个“高地”甚至“禁区”。

后来一段时间内没导演去触碰这个题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述影片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也各自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和争议。后来的导演如果想要超越,必须找到全新的、更具说服力的叙事角度和艺术手法,这难度极大。

从风险与回报比例来说,投入巨大精力、承受巨大压力去拍摄一部几乎注定不会赚钱且可能引来无数骂名的电影,对于任何一位理性的导演和投资人来说,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使命感。

不管是吴子牛导演、陆串,还是张一谋,不管屁股歪不歪的,都挨骂了。

杨简其实都没把握自己不会挨骂,不过他认为《金陵照相馆》的剧本非常出彩,他很喜欢。也相信,只要诚意足够,观众们是能感受到的。

退一步来讲,挨骂就挨骂呗,反正都要退休了,挨几句骂又不会掉块肉。

另外,随着时间推移,公众对于历史题材的审美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简单的悲情叙事已难以满足需求,而更深度的、需要复杂人性描写的创作又以上所讲述的那样,步步惊心,所以不管是从商业考量还是创作人员不想去干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