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上课是不可能上课的(2 / 5)
好人或坏人,只有被制度与情绪裹挟的普通人。所以在表演的时候,千万要注意。”
“片子中也存在性别双标,女主因为‘母亲’身份被苛刻评判,男主却因‘艺术家’的身份被宽容。所有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而残酷的婚姻解体图景。”
众人闻言也是频频点头,他们拿到剧本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
杨简也不是自己一个人说,也让大家各抒己见,这部电影是为了给柳亦妃拿影后,但他也准备在奥斯卡操作一下,不但他和柳亦妃的表演很重要,其他的每一个配角都很重要。
听完大家的理解,杨简也替大家解读了整个剧本。
《婚姻故事》其实就是一场解剖婚姻的冷静手术。
这是一部以离婚为切口,深入探讨婚姻本质的剧作。剧本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叙事、细腻的台词设计以及精准的角色刻画,将一段感情的破裂过程转化为兼具痛感与诗意的艺术表达。
可以从结构、主题、台词、符号四个维度进行解读——
先说剧本的结构,这就是一出从“爱的宣言”到“爱的葬礼”。
开篇的“虚假乌托邦”,蒙太奇式的旁白——电影以男女主角夫妻俩朗读彼此写的“爱的信”作为开场,列举对方优点:他擅长带孩子,她总是记得我的电话号码以及所有的一切。
这中间也加入了反讽设计,这些旁白后来被揭示是妻子写的“婚姻咨询作业”,而男主从未完成自己的部分,这里暗示婚姻中单向付出的失衡。
《婚姻故事》中的三幕剧结构——
第一幕建立:展现婚姻裂痕,妻子想搬去魔都,丈夫舍弃不了自己的事业而拒绝,再到冲突根源,也是电影的内核之一,自我实现与家庭责任。
第二幕对抗:律师介入,夫妻双方矛盾升级,从协商到离婚诉讼,再到体制如何异化人性。
第三幕和解:夫妻双方争吵后的崩溃与妥协,到爱的残余如何转化为新型关系。
再就是闭环叙事,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开头女主的信中写道:“我永远爱他,尽管已经没有意义了。”
结尾男主读到这封信,落泪但微笑爱的终结不等于爱的消失。
再谈谈《婚姻故事》的主题,这部电影讲到了婚姻中的权力、性别与制度暴力。
婚姻中权力的博弈,这就涉及到丈夫的控制欲。
电影通过许多细节展现他在家庭,比如丈夫修改妻子的表演方式、拒绝她导演的机会、甚至她的发型,他会对妻子说:“你短发更好看。”
丈夫的自私被包装成“艺术家的专注”,直到他出轨的事情在法庭上被揭露。
妻子在律师的点拨下意识到:“我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消失。”
至此,妻子终于开始觉醒。
《婚姻故事》里的性别双标,杨简直接用台词直接表达出来。
女主律师的台词:“社会接受父亲邋遢、缺席,但母亲必须完美。”
而而男主的律师则是攻击女主:“她酗酒、利用性魅力获得角色。”
实际上女主很少喝酒,就算偶尔喝一次,她也只喝了一小杯。
电影里还阐述了制度如何撕裂人性,以及法律程序的荒诞。
评估员观察儿子与父母互动,如同“动物实验”。
双方律师将私人矛盾转化为法律话术,比如他们都在争夺“监护权”而非让自己的雇主去“共同爱孩子”。
在夫妻双方彻底撕破脸以后,曾经深爱对方的两人在法律压力下说出了“希望你死”这种最恶毒的话,但争吵后却又相拥而泣→。
体制逼他们扮演敌人。
不过整部电影的台词设计也不是针尖对麦芒,而是将矛盾伪装成日常的刀锋,用“平淡对话”隐藏冲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