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下(1 / 2)

加入书签

他们将日军的“后方”

变成了烽火连天的“前线”

,迫使日军不得不将大量精锐部队分散在广袤的占领区进行徒劳的“治安战”

,从而极大地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拖住了日军继续推进的后腿。

是他们,打断了那延续了千年的、一旦正面战场失利便万劫不复的可怕循环。

是他们,在这至暗时刻,为这个民族强行续上了一口元气。

想通了这一节,顾家生倒吸了一口凉气,胸中翻涌着的是对历史规律的敬畏,以及对创造这一奇迹的“那一边”

及其武装力量,自内心的由衷钦佩。

此乃,真正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当然,这其实并不全面,这个古今对比还是有失偏颇的。

古代冷兵器战争的后勤体系,与近现代热武器战争的补给需求,其复杂性和压力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点,不得不承认。

确实,一支现代军队消耗的钢铁、石油、药品、零件等都是古代军队无法想象的。

那我们便抛开那些复杂的军械补给,单论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项: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军无粮则散。

这是放之古今皆准的铁律。

而且,必须看到的是,民国时期,得益于红薯、玉米、土豆等作物的广泛种植,华夏大地的食物种类和总产量,是远远越宋、明时期的。

按理说,在这片土地上获取食物,应该比古代更容易。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到了战争后期,装备精良、控制着主要产粮区和交通线的日军,连他们的士兵都常常吃不饱饭,甚至要靠‘现地自活’(就地筹措)来勉强维持呢?

这不就恰恰证明了,敌后战场的工作,取得了何等惊人的成效吗?

日军控制着城市和交通线,看似掌控了一切。

但八路军和新四军,却在广袤的农村扎下了根。

他们通过深入群众工作,将千千万万的农民组织了起来。

这种组织,不仅仅是参军打仗,更体现在经济斗争的方方面面。

他们建立民兵、游击队,保卫春耕秋收;他们动群众坚壁清野,让日军下乡抢粮时往往空手而归;他们甚至在根据地内部推行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粮食自给……

这一切的一切都死死扼住了日军的后勤咽喉。

日军虽然占领了“土地”

,却未能有效控制“土地”

上产出的“粮食”

他们那套依托点和线、通过伪政权征粮的体系,在八路军动起来的“汪洋大海”

面前,变得千疮百孔,效率低下。

“这就是答案啊……”

顾家生喃喃自语。

第五军此刻面临的困境,在八路军那里,是被提升到了“生存与毁灭”

的战略高度来应对的。

他们不是在简单地“筹措军饷”

,而是在进行一场彻底的社会动员和经济斗争。

他们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将自身的生存与人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获得了近乎无限的韧性和生命力。

想到这里,顾家生对那位伟人的钦佩之情更深了。

“这些‘大学问’,核心恐怕不是‘搞钱’的技术,而是‘搞人心’的艺术啊……”

“要不……找个由头去‘取取经’?”

顾家生的眼中,亮起了一丝光芒。

那不仅仅是解决第五军粮饷困境的希望,更夹杂着一种跨越立场、对真正强者和智慧的本能向往。

事实证明,只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结合,才能最终赢得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