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元青花的历史(2 / 2)

加入书签

留白边现象。

元青花的瓶、罐肩部往往装饰有云头纹,又称为云肩。

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

且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方向相反形态。

元青花的瓷土选用透气性良好的优质麻仓土,薄胎内壁施一层不透光釉,让胎内气压向外释放,增强青花绘画的跃动感。

元青花的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

元青花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

器物圈足部十分整齐,呈弯曲状。

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

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元青花的罐子,其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差不大的形制。

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

而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

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

另外,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元青花的高足杯,其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

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

我们现在看到的拍卖品元青花瓷碗,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其实这就是拉坯痕迹,同时元青花瓷重要的脐状特征。

下面我再给大家说一下青花瓷的瓷釉,元代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业成了氧化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